奔那伐弹那国
亦译作奔那伐檀那国。故地或以为在今孟加拉国帕布纳一带。唐玄奘曾至其地。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0: 奔那伐弹那国 “周四千余里。……自此东行九百余里,渡大河至迦摩缕波国”。
亦译作奔那伐檀那国。故地或以为在今孟加拉国帕布纳一带。唐玄奘曾至其地。《大唐西域记》 卷10: 奔那伐弹那国 “周四千余里。……自此东行九百余里,渡大河至迦摩缕波国”。
即今湖北丹江口市南十里三官殿镇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均州东南有三官殿市。
又名白带山、题山、云居山、小西天。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五十里。山因藏石经而名。山有石经洞,下有云居寺。《明一统志》卷1:“隋大业间法师静琬者处此,募缘凿石为板,刻经一藏
亦作笃洼。即今新疆皮山县东南杜瓦镇。《清一统志·叶尔羌》: 都洼 “在衮得里克东南六十里。有城垣”。
西汉置,属定襄郡,为东部都尉治。治所在今内蒙古卓资县西北三道营乡东南土城村古城。东汉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内蒙古自治区卓资县西土城子。为定襄郡东部都尉治。东汉初废。《魏书·太祖纪》:天赐三年(406
在今山东嘉祥县东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3嘉祥县: 郗山 “相传晋郗鉴居此。下有郗城,即鉴所筑。今为河水垫没,俗谓之登台山”。
①又名临川水。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崇仁河。《寰宇记》 卷110临川县: 临川水 “源出定川,沿流十里与汝水合。本名定水,天宝六年敕改临川水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6抚州府临川县: 临水 “在府西十里。源出崇
为晋文帝司马昭的陵墓。在今河南偃师市南潘屯、杜楼二村以北枕头山墓地。《晋书· 文帝纪》 载: 咸熙二年 (265),“秋八月辛卯,帝崩于露寝,时年五十五。九月癸酉,葬崇阳陵”。
一作白地。即今西藏浪卡子县北白地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 藏地诸城: 拜的城 “在日喀则城东三百三十二里”。又作雅尔博罗克勒巴底。清康熙年间置,在今西藏自治区浪卡子县东北白地。
①在今四川合川市南。《元和志》卷33合州石镜县: 巴子城“在县南五里”。明正德《四川志》卷13:合州巴子城“在治南五里。一名临江故城”。②即今四川万县市西南之武陵镇。《旧唐书·地理志》 武宁县:“汉临
五代后蜀置,在今四川广元市北三里。《宋史·王全斌传》: 乾德二年 (964) 伐蜀,崔彦进等 “遂进击金山砦,破小漫天砦”。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