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安仁镇

安仁镇

①唐置,属衡州。在今湖南安仁县西南。五代唐清泰二年(935)改为安仁场。

②北宋置,属内江县。在今四川内江市南十里东贤铺。

③元置,属曲周县。在今河北曲周县东北五十里。明改名马罗堡。

④元废安仁县置,属大邑县。即今四川大邑县东南安仁镇。民国时川军将领刘湘、刘文辉为本镇人。镇口有“地主庄园陈列馆”。

⑤即今陕西大荔县东北安仁镇。《清一统志·同州府二》“赵渡镇”条下:朝邑县西有“安仁”镇。


(1)在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东部,东邻龙游县。面积23.3平方千米。人口1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仁,人口 1100。唐设驿站于此,派兵镇守,盗不敢窃,遂名安仁。1930年置镇,1936年废。1950年为吕家乡,1956年并入高家乡。1958年析置安仁公社,1994年置镇。产稻、棉花、柑橘等。有印刷、包装等厂。浙赣铁路、兰贺公路经此,为衢江区东大门。(2)在浙江省建德市东北隅,邻桐庐县。面积32平方千米。人口 9000。镇人民政府驻安仁,人口830。因处安仁山麓,故名。民国时置镇,1950年为安仁乡,1961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1992年置镇。产稻、油菜籽、茶叶、生漆。生漆生产已有千年历史,誉为“严漆之乡”。有水泥、电缆、电器等厂及煤矿。为建德市东大门,320国道经此。(3)在浙江省龙泉市东部。面积208平方千米。人口1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仁,人口 4780。明弘治十一年(1498年)《刘氏宗谱》:“以民俗仁厚,居者为安。”取名安仁。1933年置安仁镇,1947年废。1949年为安仁乡,1951年分设安仁、建安二乡,1956年合并称建安乡,1958年后改公社。1984年复为乡。1985年改置镇,名安仁。1992年福源、天平、胜利三乡并入。安仁溪注入紧水滩水库。产木材、毛竹、茯苓、木耳、香菇。为市境东部重镇。丽浦公路经此。古迹有永和桥。(4)在山东省禹城市西南部。面积66.3平方千米。人口2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仁,人口 3840。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、山东诸城及河北密云(今属北京)迁来数户人家立村,大家安居乐业,仁义相处,故取村名“安仁”。1949年为禹城安仁区,1951年改称十区,1952年并入三区。1958年2月建安仁乡,同年9月改称安仁公社,12月改属高唐县。1961年复属禹城县。1984年置安仁乡。1995年改置安仁镇。徒骇河、赵王河、施女河及引黄干渠流经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棉花等。畜牧业较兴旺。有农修、酿酒、造纸、砖瓦等厂及建筑公司。308国道及禹丁公路经此。(5)在四川省大邑县东南部。面积58平方千米。人口6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仁,人口 4700。因驻地于唐武德三年(620年)至元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为安仁县治所,故名。1953年析安仁乡场置安仁镇,1958年并入安仁公社,1963年复置安仁镇。1985年撤安仁乡并入,1992年撤苏家、元兴二乡并入。有机修、印刷、酿酒、榨油、木材加工、建筑等业。大新公路经此。古迹有古县地遗址。有大邑地主庄园陈列馆。(6)在陕西省大荔县东北部。面积57平方千米。人口3.5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安仁,人口 5300。相传村北有白马将军户鄂墓冢,故名白冢。明成集镇。清雍正《陕西通志》为安仁镇,同治年间设安仁局。1958年设安仁公社,1983年设镇。主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,盛产西瓜、花生、苹果。有棉绒、水暖器材、电机、塑料、冶炼、榨油等厂。大荔县棉花原种场驻此。有公路通渭韩公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榆谷

    在今青海尖扎县西北境黄河南岸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 永元年间,“校尉邓训遣兵击迷唐,迷唐去大、小榆谷,徙居颇岩谷。…… (聂尚) 乃遣驿使招呼迷唐,使还居大小榆谷”。

  • 渔渡坝

    即今陕西镇巴县南九十里渔渡镇。《清一统志·汉中府二》: 渔渡坝巡司 “四面崇山,中开田坝,接四川通江县界。明隆庆中,移本府通判驻此。崇祯中改设守备”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即今陕西省镇巴县南渔渡镇。明隆庆年间

  • 龙潭洞遗址

    即和县猿人遗址。在今安徽和县西北陶店乡南汪家山北坡龙潭洞。1980年在此发现旧石器时代完好的猿人遗址,有猿人头盖骨一具,上臼齿四颗,左下颌骨一个,并发现粗陋的角器、骨器和火烧过的骨头、灰烬等遗迹。

  • 湔溲口

    亦作湔江口。在今四川都江堰市旧城东门外。西汉蜀守文翁凿湔江水口,即今都江堰市东北蒲阳河,流灌彭县、新都等地田亩。亦称为湔江 (湔水),为内江三大干渠之一。东晋常璩 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: “庐江文翁为蜀

  • 小红沟

    在今甘肃靖远县东。清宣统《甘肃新通志》卷3兰州府靖远县图:东北有小红沟,产盐。

  • 邵武府

    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)朱元璋改邵武路置,属福建省。治所在邵武县(今福建邵武市)。辖境相当今福建邵武、光泽、泰宁、建宁等市县地。1913年废。元至正二十七年(1367年)朱元璋改邵武路置,治所、辖境

  • 柜县

    西汉置,属琅邪郡。治所在今山东胶南市北境王台乡。东汉属北海国,后废。《水经·胶水注》:柜艾水 “出柜县西南柜艾山……东北流径柜县故城西,王莽之祓同也。世谓之王城”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山东省胶南市北。

  • 富波县

    又名富陂县。西汉置,属汝南郡。治所在今安徽阜南县东南王化镇附近。东汉建武二年 (26)改为富波侯国,十三年 (37) 废。永元九年 (97) 复置。西晋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,属汝南

  • 通梢关

    明初置,属平凉县。在今甘肃平凉市东五里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平凉县: “东有通梢关。”

  • 瑞安州

    元元贞元年 (1295) 改瑞安县置,属温州路。治所即今浙江瑞安市。明洪武二年 (1369) 复名瑞安县。元元贞元年(1295年)升瑞安县置,治今浙江省瑞安市。属温州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复降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