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张公山

张公山

①在今江苏宜兴市南三十五里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义兴县“有张公山”。《寰宇记》卷92宜兴县:张公山“在县南三十五里。山巅空穴到底,郭璞注云:阳羡有张公山,洞中南北二堂。故老传云:张道陵居此求仙,因有张公之名,四面水入圻溪”。山麓有张公洞。

②即率山。在今江西婺源县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8徽州府休宁县:率山“今曰张公山。……相传昔有张公者隐此,因名”。


(1)在江苏省宜兴市东南。相传张道陵居此,因名。山中有洞曰张公洞,洞口草树阴翳,三面皆飞岩绝壁,洞内广深,可容百人。(2)即“率山”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团

    即今江苏大丰县西南西团镇。旧属东台县。清嘉庆《东台县志》卷8:县北“八十里团曰西团(今草堰场商垣移设在此)”。

  • 瓦浦

    在今江苏昆山市东南三十六里。《清一统志·苏州府一》:瓦浦“元大德八年,都水任仁发西自瓦浦,浚吴淞旧江,东至嘉定石桥洪,迤逦入海。《新志》,西通奣子浦,西南通夏驾浦,东出鸡鸣塘,县境东南之水,皆以此为蓄

  • 曲江池

    亦名曲江。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曲江乡一带。本为天然湖泊,秦时称洲,汉武帝进行扩建,以流水曲屈,改名曲江池。周六里余。司马相如《哀二世赋》曰:“临曲江之州兮,望南山之参差。

  • 齐安县

    ①北魏正始元年(504)置,为齐安郡治。治所在今河南信阳县东。隋开皇初改为钟山县。②南齐改思平县置,为齐安郡治。治所在今广东恩平市北二十里。隋开皇中属高州,十八年(598)改为海安县。唐武德五年(62

  • 承匡山

    “承雀山” 之讹。即凫山。在今山东邹城市西南五十二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14、《元丰九域志》卷1均作 “承匡山”。

  • 曾山

    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北双髻山。《元丰九域志》卷9: 潮阳县 “有曾山”。《寰宇记》 卷158潮阳县:曾山“多文贝,可以解毒也”。《清一统志·潮州府》引 《潮阳县志》: “曾山在县西二十里。双峰并峙,俗名双

  • 喜鲁林

    亦作喜楼里。明为乞勒尼卫治。在今黑龙江省抚远县西喜鲁林古城。光绪 《吉林通志》 卷17:混同江南岸旧设噶珊有 “喜鲁林”。

  • 利国镇

    ①北宋置,属蓬溪县。在今四川蓬溪县西南三十里吉祥镇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55遂宁府:“赤溪自蓬溪县利国镇西流入小溪,东合涪江。”明于此置石峰堡。②金置,属彭城县。在今江苏铜山县东北利国乡。在江苏省铜山县北

  • 西岐州

    北魏侨置,治所在今河南南召县东。后废。

  • 陆家桥镇

    即今江苏昆山市东南陆家镇。清时为陆家桥市。城北二十里亦有陆家桥镇,即今市北陆杨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