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原城
即今甘肃泾川县西北党原乡。《魏书·崔延伯传》:北魏永平二年(509),“(万俟)醜奴置营泾州西北七十里当原城”。
即今甘肃泾川县西北党原乡。《魏书·崔延伯传》:北魏永平二年(509),“(万俟)醜奴置营泾州西北七十里当原城”。
蒙古至元七年 (1270) 置,属甘肃行省。治所即今甘肃酒泉市。辖境相当今甘肃疏勒河以东,高台县以西地区。明洪武二十七年 (1394) 改置肃州卫。见“肃州(1)”。
在今湖南桑植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安福所:八斗溪“在所(今桑植县)北。绕城而西,合永定诸溪水,入(九溪)卫境,合喝堡诸溪。亦名酉水”。
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)置,属万州。治所在宣汉县(今四川达川市)。西魏时治所改名石城县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达川、达县二市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南朝梁大同二年(536年)置,治石城县(今达州市)。辖
北魏太和四年(480)置,为仇池郡治。治所即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(一说在今甘肃成县西北)。北周移治今甘肃礼县西南阶陵故城。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为上禄县。古县名。北魏太和四年(480年)置,治今甘肃
又作同源墟。即今江西临川市西北四十里桐源乡。清同治 《江西全省舆图》 卷2: 临川县西有桐源墟。
南宋建炎元年(1127)诸路遍设安抚司,掌一路兵民之政,代替转运司成为一路的主要统治机构。南宋初分境内为:两浙东、两浙西、京西南、淮南东、淮南西、江南东、江南西、荆湖南、荆湖北、成都府、潼川府、利州、
在今四川小金县东九十里。《清史稿·阿桂传》: 乾隆三十七年 (1772) 征金川,“克资哩山,进克阿喀木雅”。即此。
一名右江十寨。在今广西忻城、上林二县红水河南北。明《万历武功录·广西十寨诸僮列传》:“思吉、周安、落洪、古卯、罗墨、古钵、古凭、都者及龙哈、咘咳,右江皆号为十寨。”明代,十寨僮民不断进行反抗斗争。《明
①在今安徽南陵县西,东接大工山主峰。《清一统志·宁国府一》: 朗陵山 “在南陵县西三十里。《名胜志》: 工山南有朗陵,以晋朗陵侯何琦隐其上,故名”。②在今河南确山县南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朗陵县注引应劭
俗名五塔。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五塔寺街。建于清雍正间,原为慈灯寺 (俗名五塔寺) 内的一幢建筑,寺宇早已圯废。塔建于乾隆年间。蒙古语音译为 “塔本·骚布日格”。塔座为拱门方形高台,上有五座小塔,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