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徐州

徐州

①古九州之一。《尚书· 禹贡》: 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” 《尔雅·释地》: “济东曰徐州。” 海指今黄海,岱即泰山,淮即淮水,济东即古济水以东。

②邑名。(1) 一作平舒。战国齐地,即今河北大城县。《史记·田敬仲完世家》: 威王二十四年 (前333),“吾吏有黔夫者,使守徐州,则燕人祭北门,赵人祭西门”。(2) 又作舒州。春秋、战国齐地,在今山东滕州市东南。《史记·越王句践世家》: 句践“与齐、晋诸侯会于徐州”。即此。

③战国时鲁地。在今山东滕州市南。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 “勾践已平吴,乃以兵北渡淮,与齐、晋诸侯会于徐州。” 又 《鲁周公世家》: 顷公十九年(前254),“楚伐我,取徐州”。《集解》: “徐广曰:徐州在鲁东,今薛县。” 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: 鲁国薛“本国,六国时曰徐州”。《水经·泗水注》 引 《竹书纪年》: “梁惠成王三十一年,邳迁于薛,改名徐州。”

④西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相当今山东东南部和江苏长江以北地区。东汉时治所在郯县(今山东郯城县)。三国魏移治彭城县 (今江苏徐州市)。东晋时移治京口 (今江苏镇江市)。南朝宋永初二年 (421) 改为南徐州。

⑤十六国后秦置,治所在项城 (今河南沈丘县)。后废。

⑥后燕初置于黄巾固 (今山东章丘市西北水寨)。后徙黎阳 (今河南浚县东北)。又徙治鄄城 (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)。《十六国疆域志》 卷12: “ 《后燕录》: 建兴二年,垂以翟辽为徐州刺史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东晋太元十三年 (388),“燕青州刺史陈留王绍为平原太守辟闾浑所逼,退屯黄巾固。燕主垂更以绍为徐州刺史”。

⑦南燕置,治莒城 (今山东莒县)。《晋书·地理志》: 南燕慕容德以 “徐州刺史镇莒城”。《寰宇记》卷24: “ 《南燕录》: 慕容德以尚书潘聪为徐州刺史,镇莒城。又以桓遵为徐州刺史,亦理此。”

⑧南朝宋永初二年 (421) 改北徐州置,治所在彭城县 (今江苏徐州市)。隋大业初改为彭城郡,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为徐州。天宝元年 (742)又改彭城郡,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徐州。元至元二年 (1336) 省彭城县入州,属归德府。至正八年 (1348) 升为徐州路,十二年 (1352) 降为武安州。明洪武初复名徐州,属凤阳府。十四年 (1381)直隶南京。清属江苏省,雍正十一年 (1733) 升为徐州府。

⑨南朝宋侨置,治所在燕县 (今安徽凤阳县东北临淮关东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蚌埠、凤阳、明光、定远、来安、滁州、全椒等市县地。南齐改为北徐州。

⑩北魏延和二年 (433) 置,治所在济阳县 (今河南兰考县东北)。皇兴初废。

(11)金天会七年 (1129) 改安肃军置,治所在安肃县 (今河北徐水县)。天德三年 (1151) 改名安肃州。


(1)古九州之一。《尚书·禹贡》:“海、岱及淮惟徐州。”《尔雅·释地》:“济东曰徐州。”海指今黄海,岱是泰山,淮是淮水,济东即济水以东。(2)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辖境相当今江苏省长江以北和山东省东南部地区。东汉治郯县(今山东郯城县),三国魏移治彭城(今江苏徐州市)。东晋初失淮北地,治所南迁。义熙七年(411年)治京口(今江苏镇江市)。南朝宋永初二年(421年)改徐州为南徐州,以北徐州为徐州。东晋、北朝以后辖境缩小。元至正时升为徐州路。明洪武初复改为徐州。清雍正时升为府。(3)十六国后燕置,治黄巾固(今山东章丘市),后移治黎阳(今河南浚县东),又移治鄄城(今山东鄄城县北)。后废。(4)十六国南燕置,治莒城(今山东莒县)。辖境约当今山东省沂山东南迄滨海一带。(5)春秋战国齐邑。在今山东省滕州市南。《古本竹书纪年》:“魏惠王三十年(前340年),下邳迁于薛,改名徐州。”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:“勾践已平吴,乃以兵北渡淮,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。”皆即此。参见“薛(1)”。(6)又作平舒。战国齐邑。即今河北省大城县。《战国策》:齐威王二十四年(前333年),谓魏王曰:“吾吏有黔夫者,使守徐州,则燕人祭北门,赵人祭西门。”即此。(7)十六国后秦置,治项县(今河南沈丘县南)。辖境相当今河南省商丘市、太康县、商水县以东地区和安徽省亳州、涡阳、蒙城等市县。后废。(8)北魏延和二年(433年)置,治济阳县(今河南兰考县东北)。皇兴初废。(9)金天会时改安肃军置,治安肃县(今河北徐水县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省徐水县东部。天德三年(1151年)改为安肃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平陵县

    ①西汉昭帝置,属右扶风。治所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十五里。三国魏改名始平县。②西晋永兴元年(304)分永世县置,属义兴郡。治所在今江苏溧阳市西北三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府溧阳县:平陵城“城南五里有

  • 哈喇河

    ①一名烂蒲河。在今辽宁沈阳市西南。《明神宗实录》 卷859: 万历四十七年 (1619) 十二月,“哨探代子河 (即太子河) 东岸,瞭见哈喇河西岸达子营火”。《清一统志·锦州府一》 “三汊河” 条下:

  • 寄箭山

    在今云南陇川县附近。《清一统志·腾越直隶厅》: 寄箭山 “在陇川司境。《滇略》: 司有诸葛武侯寄箭山,过此尽平地,一望数千里”。

  • 孔岭关

    唐置,在今山西广灵县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蔚州灵丘县:“有直谷关。其北有孔岭关。”《新五代史·高行周传》:“高思继兄弟在孔领关。”即此。又名孔领关。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蔚州灵丘县

  • 嶍峨山

    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嶍峨县 “桂峰山” 条下: 嶍峨山 “在县东北二里”。《清一统志·临安府》: 嶍峨山 “旧县治在其阳。《县志》: 嶍山在县东,峨山在县南”。

  • 磁州

    隋开皇十年 (590) 置,治所在滏阳县 (今河北磁县)。大业初废。唐武德元年 (618) 复置,贞观元年 (627) 废。永泰元年 (765) 复置。《元和志》卷15磁州: “以县西九十里有慈山,出

  • 莱州大洋

    即今山东莱州市西北莱州湾。《明史·河渠四》: “自㟂屺西历三山岛、 芙蓉岛、 莱州大洋”,即此。

  • 高峰堡

    ①明置,属武缘县。在今广西武鸣县南四十里。②北宋置,属西安州。在今宁夏海原县境。后废。

  • 齐通左郡

    南齐建武三年(496)置,属益州。治所即今四川眉山县。左郡为僚族聚居地,辖境相当今四川眉山、丹棱等县地。梁改为齐通郡。

  • 峱山

    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南十五里。《诗经·齐风·还》: “子之还兮,遭我乎峱之间兮。” 即此。古山名。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南。《诗经·齐风·还》:“子之还兮,遭我乎峱之间兮。”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