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息县

息县

①春秋时楚灭息国后置,治所在今河南息县西南。《左传》: 哀公十七年 (前478),“彭仲爽,申俘也,(楚) 文王以为令尹,实县申、息”。西汉改为新息县。

②明洪武初改息州置,属颍州。治所即今河南息县。七年 (1374) 改属光州。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。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


在河南省东南部。属信阳市。面积1835平方千米。人口91.8万。辖6镇、16乡。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。西周为息国。春秋楚灭息国置息县(治今息县县城西南)。《左传》隐公十一年(前712年):“息侯伐郑,郑伯与战于竟,息师大败而还。”又,庄公十四年(前680年):“楚子如息,以食入享,遂灭息。”西汉改置新息县,治今息县县城西南,属汝南郡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注:“孟康曰:‘故息国,其后徙东,故加新云。’”东汉、三国魏、晋因之。南朝宋分置北新息(治今息县县城东)、南新息(治原新息县城)二县。北魏太和十九年(495年)置东豫州,治广陵城(今息县县城)。南朝梁大通元年(527年)改东豫州为西豫州,太清元年(547年)又改名淮州。东魏武定七年(549年)复名东豫州。北齐废北新息县,改南新息县为新息县。北周改东豫州为息州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废息州。唐初复置,贞观初废。宋属蔡州。金复置息州。蒙古中统三年(1262年)废息州,四年复置;至元三年(1266年)废新息县。明洪武初改息州为息县,治今址。初属颍州,洪武七年(1374年)属光州。清属光州直隶州。1913年属豫南道,1914年属汝阳道,1927年直属河南省。1949年属潢川专区,1952年属信阳专区,1969年属信阳地区,1998年属信阳市。地处大别山前岗地丘陵和淮河冲积平原区,淮河流经东南边缘和南部,闾河流经东部边缘和北部。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。农产有小麦、稻、大豆、棉花、花生、红麻,特产香稻丸(米)。工业有机械、化肥、麻纺、水泥等。106国道纵穿东部,罗淮公路横贯中部。古迹有息国故城遗址、秦楼遗址、赖子墓、赖国故城等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日罗亭

    古国名。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南部。见宋赵汝适《诸蕃志》“三佛齐国”条。

  • 一鲲身

    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安平镇。1632年荷兰殖民者于此建热兰遮堡,俗称红毛城。在今台湾省台南市西南。原处海中,自东南而西北,绵亘七屿,如鲲鱼鼓浪,称七鲲身。一鲲身位于北端,当大员港入口处,广约3平方千米。

  • 栎亭

    即春秋楚栎邑。在今河南新蔡县西北。《水经·汝水注》: “汝水又东,径栎亭北。” 即此。

  • 青州府

    明太祖吴元年 (1367) 改益都路置,属山东等处行中书省 (后改山东布政使司)。治所在益都县 (今山东青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、沂源、蒙阴以东,昌乐、安丘、诸城以西,南、北滨海之地。清属山东省,

  • 荆山洪

    在今安徽怀远县西南淮河畔。《资治通鉴》: 五代周显德四年 (957),“帝 (指周世宗) 驰至荆山洪”。胡三省注: “即梁武帝筑堰之地。”在今安徽省怀远县西南、淮河岸边。五代周显德四年(957年)周世

  • 钟 (鐘) 秀城千户所

    元置,治所在今辽宁北镇满族自治县西南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广宁卫: “又西南有钟秀城,元置千户所于此。俱洪武中废。”

  • 胶县

    1913年改胶州置,属山东胶东道。治所即今山东胶州市。1925年为胶莱道治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87年改设胶州市。旧县名。1913年以胶州改置,治今山东省胶州市。后历有废置。1987年撤销,改设

  • 阎浆水

    又称神断水、豪水。即今安徽寿县南陡涧河。《水经· 肥水注》: “肥水又北,右合阎涧水。……洛水出焉。阎浆水注之。”

  • 安复县

    西晋太康元年(280)以安城县改名,属安成郡。治所在今安福县西严田乡东北竹山下。隋开皇中省入安成县,开皇十八年(598)改安成县为安复县,属庐陵郡。治所即今江西安福县。唐武德五年(622)为颍州治,七

  • 哈密河

    一名喀喇乌苏。在今新疆哈密市东。源出县东北,西南流经县治东,南流入大小南湖,折西潴为大泉海子。清宣统 《新疆图志》 卷71: “塔勒纳沁之岭,哈密河源出焉。其东为必柳岭水,合塔勒纳沁河,西南流径城西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