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扶州

扶州

①北周天和元年(566)置,治所在嘉诚县(今四川松潘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县境。隋开皇七年(587)废。

②隋开皇七年(587)改邓州置,治所在尚安县(今四川南坪县西北)。《寰宇记》卷134文州:废扶州“义取扶持以立州名”。大业三年(607)改为同昌郡。唐武德元年(618)复为扶州,迁治同昌县(今四川南坪县白水江东岸安乐乡)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同昌郡。乾元元年(758)复为扶州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南坪县地。广德后没入吐蕃。遗址尚存。

③唐渤海国置,属扶余府。治所在扶余县(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)。辽太祖改为龙州。


(1)北周天和元年(566年)置,治甘松县(今四川松潘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松潘县。隋废。(2)隋开皇七年(587年)改邓州置,治同昌县(今四川九寨沟县东北)。辖境约当今四川省九寨沟县境。大业初改为同昌郡。唐复改扶州,后废。(3)渤海国置,治扶余县(今吉林四平市西一面城)。为扶余府治。辖境约当今吉林省四平市北部一带。辽太祖改为龙州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粟邑县

    ①西汉置,属左冯翊。治所在今陕西白水县西北。《汉书·薛宣传》: “粟邑县小,辟在山中,民谨 (勤) 朴易治。” 三国魏属冯翔郡。北魏废入白水县。②唐武德二年 (619) 改平陵县置,属雍州。治所即今陕

  • 袁州

    隋开皇十一年 (591) 置,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。《元和志》 卷28: 袁州 “因袁山为名”。大业初改为宜春郡。唐武德四年 (621) 复为袁州,并以宜春县 (今宜春市) 为州治。天宝元年 (742)

  • 新处县

    西汉置,属中山国。治所在今河北定州市东北。《后汉书·陈俊传》: 光武初,陈俊 “封新处侯”。即此。后废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河北省定州市东北。属中山国。东汉初废。

  • 大乘山

    在今河南方城县东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1裕州方城县:“大乘山在州东南。《裕州图经》云‘大乘峙前,方城镇后’者也。”

  • 下堡塞

    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下堡村。《方舆纪要》卷94乐清县:下堡塞“在蒲岐所南五里,南临大海,所之南藩也”。

  • 上沛埠镇

    即今江苏溧阳市西上沛镇。清光绪重刊《溧阳县志》卷2:上沛步“明代旧名。县西六十三里”。

  • 梅寨

    即今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梅林村。旧属怀远县,清雍正九年 (1731) 置巡司于此。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西南。清雍正九年(1731年)于此设巡检司。

  • 邛来山

    亦作邛崃山。即今四川荥经县与汉源县分界之大相公岭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严道县:“邛来山,邛水所出,东入青衣。”《元和志》卷32荣经县:邛来山“在县西五十里。本名邛笮山,故笮人之界也。山岩峭峻, 出竹高节

  • 车谷山

    在今河南潢川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50光州:车谷山在“州南七十里。群峰拥抱,清流萦绕”。

  • 秣陵镇

    即今江苏江宁县南秣陵镇。秦、汉为秣陵县治。宋 《景定建康志》 卷16: “秣陵镇在江宁县南五十里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 江宁府二》: 秣陵镇“元置巡司及税务。明置秣陵关,今仍为镇,有巡司”。(1)在江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