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栖霞山

栖霞山

①又名摄山、伞山。即今江苏南京市东北栖霞山。山分中峰、东峰、西峰三支,中峰最高,名凤翔岭。山中有栖霞寺。还有千佛岩、舍利塔、无量殿等古迹。《南史· 明僧绍传》: 南齐明僧绍弟庆符罢任,僧绍 “遁还摄山,建栖霞寺而居之”。山以寺为名。

②在今山东单县东五里。平原中土山突起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2单县 “大陵山” 条下: 栖霞山,“相传梁孝王尝游此”。

③亦名栖霞洞。在今广西桂林市东三里七星山。南宋范成大 《桂海虞衡志》: “栖霞洞在七星山。”

④又名东山。在今贵州贵阳市东门外。《清一统志· 贵阳府一》: 栖霞山 “在府城东五里。一名东山。翠��崔嵬, 峭壁千仞。 《名山胜概记》: 山半有洞曰来仙”。


古名摄山、伞(繖)山。在江苏省南京市东北郊栖霞镇。《南史·明僧绍传》:僧绍“遁还摄山,建栖霞寺而居之”。山以寺为名。有三峰,中峰凤翔峰最高,海拔284米。其东、西两峰为龙山、虎山。由含燧石结核的石灰岩构成。西麓有著名古刹栖霞寺,建于南朝齐,为佛教四大丛林之一。寺后千佛岩有南朝石刻佛龛及佛像。多枫树,“栖霞红叶”为南京著名胜景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金莲山

    ①在今江西大余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8南安府大庾县: 金莲山 “在府北三里。诸峰连接,状若莲花。迎候馆在其下。左有铁冈,冈上有候使台,讹为猴狮台”。②在今云南澄江县东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15澂江

  • 甲水

    ①即今陕西山阳县西南之金钱河、夹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弘农郡上雒县:“甲水出秦岭山,东南至锡入沔。”《水经·沔水注》:甲水“出秦岭山,东南流径金井城南,又东径上庸郡北与关祔水合……又东南径魏兴郡之兴晋

  • 杜家集

    即今河南虞城县南五十里杜集镇。旧属商丘县。清光绪《商丘县志》卷1《市集》:“杜家集,距城六十里。”

  • 和摩驿

    明置,属路南州。在今云南路南彝族自治县东北和摩。

  • 蒲城

    ①即蒲。在今山西隰县西北。《左传》: 庄公二十八年 (前666),“重耳居蒲城”,即此。②即春秋卫蒲邑。在今河南长垣县治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陈留郡长垣县: “有蒲城。” 明徙长垣县治此。《明史·地理

  • 六安国

    西汉元狩二年(前121)分九江郡置,治所在六县(今安徽六安市北十里北城乡)。辖境相当今安徽淮河以南,霍邱、六安以西和河南固始县地。东汉建武十三年(37)并入庐江郡。

  • 椒水

    又名鲁家沟。即今安徽凤台县西南焦冈湖。《水经· 淮水注》: “淮水又北,左合椒水。”即此。

  • 白道

    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西北通武川大道。自古为河套东北地区通往阴山以北的交通要道。北魏末年,破六韩拔陵曾扼守于此,屡破魏军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芒干水(按:即今大黑河)又西南径白道南谷口,有城在右,萦带长城

  • ①商周至春秋时小国。偃姓。在今安徽巢湖市东北。《书序》: “巢伯来朝,芮伯作 《旅巢命》。” 《春秋》: 文公十二年 (前615),“夏,楚人围巢”。又,昭公二十四年 (前609),“冬,吴灭巢”。一

  • 天津街

    即端门大街。在隋唐东都皇城正门端门之南,今河南洛阳市隋唐故城内。《隋书·音乐志》载,隋炀帝在洛阳时,每年正月十五,在天津街上盛陈百戏,“金石匏革之声,闻数十里,弹弦擫管以上一万八千人,大列炬火,光天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