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桃源镇

桃源镇

在今山西吉县东北桃园村。《清一统志·平阳府一》 “三垢镇” 条下: 桃源镇 “在州城东北六十里。路通隰州大宁县界”。


(1)在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、江苏省最南端、紫荇塘两岸。面积61平方千米。人口4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桃园,人口3000。1949年为桃源乡,因桥得名。1958年改公社,1983年复乡,1987年置镇。2001年青云镇并入。产稻、小麦、油菜籽、蚕茧、家禽等。有缫丝、纺织、印染、服装、食品、化工、建材等厂。桃震公路经此。(2)在福建省大田县西部。面积215平方千米。人口2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桃源,人口3510。地平田沃,如世外桃源,故名。明设桃源店巡检司。1956年设桃源镇,1958年设公社,1984年改乡,1992年置镇。产稻、甘薯、大豆、松、杉、竹。土特产有笋干、草席。建有8个水电站。有水泥、机械、酒厂和林果场。为县西部物资集散地。古迹有东岳庙、尤门亭。后茅公路经此。(3)在广东省鹤山市东北部。面积55平方千米。人口1.9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桃源圩,人口4200。清光绪年间建圩,因圩南古庙周围种有大量桃树,故称桃源圩。清属古劳都。1912年为鹤山县第一区,1954年改二区。1958年成立桃源公社,1959年并入龙口公社。1961年复桃源公社,1983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地处丘陵台地区。主产稻、花生、红烟,并产茶。有农机修理、毛织、制衣、制伞、塑料、制鞋、砖瓦等厂。325国道经此。(4)在广东省大埔县南部。面积77平方千米。人口1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桃星(上街),人口820。为县侨乡。境内瓷土丰富、质好,故清前称泥源,后称黎源。民国时桃源、象墩合并设桃源乡,属高坡区。建国后仍属高坡区,1958年属高坡公社。1961年析置桃源公社,1983年改区,1986年建镇。地处桃源河上游山地。主产稻。多水电站,并有多家瓷厂。有公路接茶上公路。(5)在广东省清新县西北部。面积246平方千米。人口2.6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桃源圩,人口1680。因处石灰岩山区,山清水秀,喻世外桃源,故名。1958年属上游公社,1960年属石潭公社。1961年析置桃源公社,1986年建镇。属石灰岩高丘陵山区。是广东省林业重点产区之一,有杉、松,并产柑橘、橙、桃、李、蚕茧及茶叶等。农产以玉米、稻为主。有陶瓷、石料、水果及木材加工等厂。镇区为附近农贸集市。有公路接107国道。燕子岩是游览地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弄璋街

    即今云南盈江县西南二十三里弄璋街,为弄璋乡驻地。清光绪《腾越厅志稿》卷4:乾隆四十四年(1779)设弄璋街塘。傣语“弄”为水塘,“璋”为大象,意即象塘。

  • 烂泥铺堡

    在今辽宁灯塔县南。清乾隆 《钦定盛京通志》 卷29辽阳州: 烂泥铺堡在 “城北三十五里”。

  • 九江

    《尚书·禹贡》荆州:“九江孔殷。”“九江纳锡大龟”。后人对其所在地解释有三说: (1)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寻阳:“《禹贡》九江在南,皆东合为大江。”是说九江在汉寻阳境内,即今湖北广济、黄梅一带。汉、唐

  • 鸣雁

    春秋郑邑。在今河南杞县北。《左传》: 成公十六年 (前575),“卫侯伐郑,至于鸣雁”。即此。《续汉书 ·郡国志》 陈留郡陈留县: “有鸣雁亭。”《水经·汳水注》: “汳水又东径鸣雁亭南。”春秋郑地。

  • 兴化县

    ①五代杨吴武义二年(920)置,属扬州。治所即今江苏兴化市。曹学佺《名胜志》:“伪吴武义年中置今县,言将振兴其教化也。”南唐改属泰州。南宋绍兴五年(1135)废入海陵县。十九年(1149)复置,仍属泰

  • 闷那克尼儿山

    即今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东北之纳木那尼峰。《清一统志·西藏》:闷那克尼儿山“在达克喇城东北二百五十里。与狼千喀巴布山相连。山亦高大,临马品木达喇池西岸”。

  • 榷盐务

    在今山东滨州市北滨城镇。《新五代史·职方考》: “五代之际,置榷盐务于海傍,后为瞻国军,周因置 (滨) 州。” 元于钦 《齐乘》 卷4: “ (滨)州北门外。五代之际所置。遗迹尚存。”

  • 平乐道

    西汉置,属武都郡。治所即今甘肃康县西北平洛镇。东汉废。西汉置,治今甘肃省康县西北平洛。“有蛮夷曰道”(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)。属武都郡。东汉永和五年(140年)前废。北魏太和四年(480年)于此置平洛

  • 方下庄

    即今山东莱芜市西北方下镇。明嘉靖《莱芜县志》卷2《街里》:方下庄在“县西十五里”。

  • 三秦

    ①秦亡后,项羽三分秦故地关中,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,领有今陕西中部咸阳以西和甘肃东部之地;司马欣为塞王,领有今陕西咸阳以东地区;董翳为翟王,领有今陕西北部地区。合称三秦。唐明皇《登蒲州逍遥楼》诗:“十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