桑洲岭
在今浙江宁海县西南桑洲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宁海县: 桑洲岭在 “县西六十里。有桑洲驿”。
在今浙江宁海县西南桑洲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2宁海县: 桑洲岭在 “县西六十里。有桑洲驿”。
在今台湾省澎湖县北,白沙岛西北。清蒋毓英《台湾府志》卷3:白沙屿“屿之周围皆有轻白粉沙,故名”。
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南之五号河,注入岱海。《清一统志·察哈尔》:奄遏水下海“在(镶红旗察哈尔)南四十里。蒙古名黛哈池。……按黛哈池颇为巨浸,莽喀图、阿拉齐、巴尔哈孙共汇其中”。
在今山西省东南部。东源出昔阳县西部,西源出和顺县西八赋岭,在左权县泽城附近汇合后,东南流到河北涉县合漳镇,与浊漳水汇合为漳河。《山海经·北次三经》: “少山,其上有金玉,其下有铜。清漳之水出焉,东流于
一作鄂端诺尔、火敦脑儿。蒙古语谓星为鄂敦,水滩曰他拉,诺尔意为池,即星宿海。在今青海曲麻莱县东北麻多乡境。《清一统志· 青海厄鲁特》: 黄河源 “名阿尔坦河,流入鄂敦他腊”。
即今四川城口县东高观镇。清道光 《城口厅志》 卷3: 高观寺场“厅东一百二十里。道光二年置,分驻高观场经历”。民国初改设县佐。
清嘉庆十六年(1811)置,属广东省。治所即今广东佛冈县。道光《佛冈厅志》卷1载:观音山之左股,石室宽敞,正壁刻“永佛寺”三字,室之西畔又有石人像三,俨然拱立。一名佛寺冈,冈顶有村佛冈围。厅因以为名。
即今贵州三穗县驻地八弓镇。旧属天柱县。《清一统志·镇远府》 “县前铺”条下:又有“八弓铺”等,“皆天柱县管理”。“八弓”系苗语音译,意为高山下面的寨子。
即今越南北部之带河。《旧唐书· 地理志》 安南都督府: “北至朱鸢州阿劳江口水陆五百四十九里,北至武平县界武定江二百五十二里。”
即今四川眉山县东之岷江。《方舆胜览》卷53眉州: 蜀江 “在城外。一名玻璃江”。苏轼 《送杨孟容》 诗: “我家峨眉阴,与子同一邦。相望六十里,共饮玻璃江。”
在今广东南海市北,东距广州市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01广州府南海县: 黄麖山 “在府西五十里,其东南有二岩,后有石室通明,可容数十人。元末居民尝避寇于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