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永济渠

永济渠

①隋大业四年(608)开凿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:“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,引沁水南达于河,北通涿郡(治所在蓟县,今北京城西南)。”长二千余里。故道自今河南武陟县沁水东岸至卫辉市一段用沁水支流, 即今孟姜女河;自卫辉市至天津市一段,用清水下接淇水(即白沟)、屯氏河、清河,略同今卫河(自内黄至武城在卫河西, 自武城至德州在卫河东); 自天津至涿郡故城一段,用沽水上接桑干水,即今武清以下的白河与武清以上至北京市西南郊的永定河故道。涿郡附近一段不久即堙废。自今天津以南,唐后即专以清、淇二水为源,与沁水隔绝,北宋后通称御河。金、元以来屡经改道,至明称卫河,经流与今相同。

②在今河北霸州市东。《宋史·河渠志五》:“东起乾宁军,西信安军永济渠为一水,西合鹅巢淀、陈人淀、燕丹淀、大光淀、孟宗淀为一水,衡广一百二十里,纵三十里或五十里,其深丈余或六尺。”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霸州:永济渠“今皆废”。

③在今河北新乐市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4新乐县:“永济渠在县东。《旧志》:唐咸亨中,魏州刺史李灵龟开此以通新市, 百姓利之。今涸。”


隋大业四年(608年)凿。《隋书·炀帝纪》:“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。”自今河南省武陟县南引沁水向东北流,经新乡、卫辉、滑县、内黄诸市县,至河北省魏县;复东北经大名、馆陶等县及山东省临清市、德州市,再经河北省吴桥、东光、泊头、沧县、沧州、青县等市县以抵天津市;又折而西北,经廊坊市达于北京市。全程多利用自然河道,长二千余里。自天津市西北渠段不久即废;天津市以南,唐以后改以清、淇二水为源,不再引自沁水。北宋后通称御河。金、元以来屡经改道,至明称卫河,径流同今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蓝山县

    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南平县置,属桂阳郡 (后属郴州)。治所在今湖南蓝山县东北古城村。《寰宇记》 卷117郴州蓝山县: “因县南蓝山为名也。”五代时移治今蓝山县。北宋属桂阳监。南宋属桂阳军。元属桂

  • 汀连县

    1930年10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由长汀、连城两县合置,治所在涂坊(今福建长汀县南涂坊乡)。以长汀、连城二县各取一字为名。后迁驻赖坊(今长汀县南赖坊)。1931年12月裁撤。旧县名。中央苏区福建省设。19

  • 鹅顶堡

    南宋宝祐间置,在今四川剑阁县东南鹤龄镇长林山南。《元史·宪宗纪》: 八年 (1258),“十一月已酉,帝督军先攻鹅顶堡。壬子,力战于望喜门。薄暮,宋知县王仲由鹅顶堡出降”。

  • 陔山镇

    北宋置,属大足县。在今四川大足县东四十里。以陔山为名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161 昌州:陔山 “在大足县东四十里,接三华之秀气,屹然鼎立”。

  • 鉏任

    春秋许地。在今河南许昌县境。《左传》:成公四年 (前587),“郑伯伐许,取鉏任、泠敦之田”。

  • 武康郡

    ①西魏恭帝二年 (555) 置,属益州。治所在阳安县 (今四川简阳市西北绛溪河北岸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简阳市及金堂县部分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 废。②东魏兴和中置,属汾州。治所在东多城 (今山西孝义市

  • 才口关

    亦作纔口关。北宋置,在今甘肃定西县西北四十里纔口乡。西通兰州,北通靖远,为往来交通要道。明成化中置巡司于此,清裁。

  • 黄金采

    西汉鄱阳县地。在今江西鄱阳湖区南山附近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豫章郡鄱阳县: “武阳乡右十余里有黄金采。” 颜师古注: “采者,谓采取金之处。”

  • 罗刹洲

    一名罗刹矶。在今安徽贵池市西六十里。《寰宇记》 卷105贵池县: 大江 “又有大孤石生于江中,俗谓罗刹洲。舟船上下,为之险艰”。《宋史·地理志》 安庆府: “端平三年,移治罗刹洲”,指此。

  • 泽林嘴镇

    即今湖北鄂州市南泽林镇。清光绪 《武昌县志》 卷3 《乡坊》: “泽林嘴镇在县南十五里。半属武昌,半属大冶,有碑为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