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源郡
隋大业五年 (609) 置,治所在赤水县(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黄河西岸)。辖境相当今青海共和、兴海、同德、贵南、玛沁等县地。隋末地入吐谷浑,废。唐贞观十年 (636) 曾封吐谷浑王诺曷钵为河源郡王。
隋大业五年(609年)平吐谷浑置,治赤水城(今青海兴海县东南桑当乡夏塘古城)。辖境相当今青海省玛多县以东、共和县以南、玛沁县以北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西地。隋末复为吐谷浑所据,郡废。
隋大业五年 (609) 置,治所在赤水县(今青海兴海县东南黄河西岸)。辖境相当今青海共和、兴海、同德、贵南、玛沁等县地。隋末地入吐谷浑,废。唐贞观十年 (636) 曾封吐谷浑王诺曷钵为河源郡王。
隋大业五年(609年)平吐谷浑置,治赤水城(今青海兴海县东南桑当乡夏塘古城)。辖境相当今青海省玛多县以东、共和县以南、玛沁县以北及河南蒙古族自治县以西地。隋末复为吐谷浑所据,郡废。
在今西藏昌都县城东南约二十四里澜沧江西岸的卡若村。“卡若”藏语意为闭咀。1978年开始试掘, 已发现房屋遗址二十六座,出土石器、陶器、骨器等数万件。遗址和出土文物均属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遗物。在西藏自治
明洪武十六年 (1383) 置,属四川布政司。治所即今贵州都匀市。二十三年 (1390) 改置都匀卫。
在今河南郑州市一带。清蓝滨南 《景德镇陶录》 卷7: 柴窑,“五代周显德初所烧。出北地河南之郑州。其地本不宜于陶,以世宗姓柴故名。然当时亦称御窑。入宋始以柴窑别之。其瓷青如天,明如镜,薄如纸,声如磬、
在今四川奉节县东。《寰宇记》卷148夔州:三钩镇“在州(今白帝城)东三里。铁锁断江,山横江逗张两岸,造舟为梁,拖战床于上,以御寇为镇,居数溪之会,故曰三钩。唐武德二年度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69奉节县:三
民国置,即今山东高密市西南拒城河镇。清光绪《高密县志》卷1:务本乡所领社中,县南“三十五里曰拒城河”。在山东省高密市中南部。面积99.3平方千米。人口4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拒城河,人口 7000。宋立
五代方镇。楚置。治所在朗州 (今湖南常德市)。北宋初废。五代方镇名。五代唐明宗时置,治郎州(今湖南常德市)。北宋乾德元年(963年)入宋,后废。
西汉元封二年 (前109) 置,属益州郡。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西北十五里三岔。三国蜀建兴三年(225) 为建宁郡治, 十一年 (233) 又为降都督驻地。 《三国志·蜀书·马忠传》: &
北宋置,属安德县。即今山东商河县西北怀仁镇。在山东省商河县西北部、黄河故道北岸。面积59.56平方千米。人口3.3万。镇人民政府驻怀仁,人口 2000。1956年设怀仁区,1958年改公社。1965年
北宋皇祐中置羁縻州,属邕州横山寨。治所在今广西凌云县东南下甲乡。元属田州路。明属广西布政司,移治古磡洞 (今凌云县)。辖境相当今广西凌云、乐业、田林及贵州罗甸、望谟等县地。清顺治十五年 (1658)
在今福建松溪县北四十里。为从来自浙入闽之间道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7松溪县引 《闻见录》: “由县而北,至岩下村。又三里有小关,离关二里即新窑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