洋川郡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洋州置,治所在西乡县 (今陕西西乡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洋县、西乡、镇巴、佛坪等县地。天宝十五年 (756) 移治兴道县(今陕西洋县)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洋州。
北魏晋明中置,治今陕西省西乡县。属洋州。辖今陕西省西乡、镇巴等县一带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又改洋州为洋川郡,治兴道县(今陕西洋县),辖境相当今陕西省西乡、洋县、镇巴、佛坪等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洋州。
唐天宝元年 (742) 改洋州置,治所在西乡县 (今陕西西乡县)。辖境相当今陕西洋县、西乡、镇巴、佛坪等县地。天宝十五年 (756) 移治兴道县(今陕西洋县)。乾元元年 (758) 复为洋州。
北魏晋明中置,治今陕西省西乡县。属洋州。辖今陕西省西乡、镇巴等县一带。隋开皇三年(583年)废。唐天宝元年(742年)又改洋州为洋川郡,治兴道县(今陕西洋县),辖境相当今陕西省西乡、洋县、镇巴、佛坪等县地。乾元元年(758年)复为洋州。
即鹤穴口。在今湖北荆沙市江陵区郝穴镇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8江陵县: 郝穴口 “在府东南九十里。大江经此分流,注潜水,合于汉水。……嘉靖初复筑郝穴口,大江遂至涨溢为害”。明置郝穴口镇巡司于此。
北宋大中祥符四年(1011)置,属河中府。治所在荣河县(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宝井村)。熙宁元年(1068)废。北宋大中祥符四年(1011年)置,治荣河县(即今山西万荣县西南荣河)。辖境相当今山西省万荣、河
明置,属迁安县。即今河北迁西县东北五十里城自岭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7迁安县: 城子岭关“在县西北九十三里。《边略》 云: 青口东第四关口也。…… 《郡志》: 城子岭西南去榆木岭二十里,其间山岭崎岖,所
①明嘉靖三十年(1551)置,属宁夏卫。治所在平虏城(今宁夏平罗县)。清初改为平罗所,雍正二年(1724)改为平罗县。②即平远千户所。在今宁夏同心县东南豫旺镇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固原州:“东北有平虏守
在今四川綦江县南吹角乡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80南平军:吹角坝“去军四十里。有古摩岩”。
北宋置,属彭原县。即今甘肃西峰市南萧金镇。金属彭阳县。古镇名。即今甘肃省庆城县西南萧金镇。
北魏六镇之一。在今内蒙古固阳县东北白灵淖乡城库伦古城。孝昌元年(525),被破六汗拔陵起义军攻破,镇废;镇民高欢等走投柔玄镇,从杜洛周起义。《水经·河水注》:“芒干水(即今大黑河)又西南, 径云中城北
即汉代蒲类海。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西北巴里坤湖。《后汉书· 窦固传》 唐李贤注:“蒲类海今名婆悉海。”见“蒲类海”。
①在今湖南黔阳县西南黔城镇。《元和志》卷30龙标县:“因龙标山为名。”《方舆纪要》卷81黔阳县“金龙山”条下:“又龙标山,《志》云:在县治(今黔城镇)东城内。沅、黔二水会流经其下。”②在今贵州锦屏县南
在今江西婺源县东。《舆地纪胜》卷20徽州:大鳙山“在婺源县东百三十里。《方舆记》云,尧时洪水,溪口有大鳙,及水涸毙,鳞骨鳍鬣积如山阜”。大鳙水出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