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浊水

浊水

①即今江西赣水支流锦江。《水经· 赣水注》: “ (浊) 水出康乐县。浊水又东径望蔡县。浊水又东径建成县。浊水又东至南昌县,东流入于赣水。” 《清一统志·瑞州府》: 蜀江 “在府治北。一名浊水,今曰锦江”。

②即北阳水,亦即今山东青州市之北阳河。《汉书·地理志》 齐郡广县: “为山,浊水所出,东北至广饶入巨定。” 《水经·淄水注》: 浊水 “东北流径广固城西,……又东北流径东阳城北……又北径益城西,又北流注巨淀”。元于钦 《齐乘》、《清一统志》皆谓即今北阳水。

③即今湖北襄阳县北之白河。《战国策·楚策一》: 吴入郢,秦子满、子虎 “与吴人战于浊水而大败之”。即此。《水经·淯水注》: 浊水 “上承白水于朝阳县,东南流径邓县故城南。习凿齿 《襄阳记》曰: 楚王至邓之浊水,去襄阳二十里,即此水也。浊水又东径邓塞北,……东流注于淯”。

④即垫江水。今四川开县南四十里之普里河,为开江 (小江) 支流。《明史·地理志》 开县: “南有垫江,一名浊水,亦合流于开江。”

⑤即今陕西耀县西南浊谷河。《水经·沮水注》:“浊水上承云阳县东大黑泉东南流,谓之浊谷水。又东南出原注郑渠,又东历原径曲梁城北,又东径太上陵南原下,北屈径原东与沮水合。” 《清一统志·西安府》 引 《三原县志》: “在县北清谷水之东,自耀州界来,又东入临潼县。其水峻急浑浊,故名。”

⑥即今甘肃徽县西之洛河。源出县西北老爷山,南流入成县,又折而东流复入徽县,又东南流至陕西略阳县入嘉陵江。《水经·漾水注》: “ (浊) 水出浊城北……又东径武街城南……又东径白石县南,浊水即白水之异名也。……又南注汉水。” 《清一统志·阶州一》: 浊水 “在成县南,东南流入秦州徽县界,亦谓之白水”。


古水名。(1)即“锦江(1)”。(2)又名北阳水,即今山东省北洋河。源出青州市西,东北流至寿光市入清水泊。(3)源出今湖北省襄樊市北,东南流入白河。战国时秦与吴战于浊水而大败之,即此(《战国策·楚策》)。(4)即今陕西省中部石川河支流浊谷河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蒙秦赕

    唐南诏中心区十赕之一。治所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五十八里碗成村。辖境约当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北部及漾濞彝族自治县地。宋大理废。南诏置,治今云南省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西北。为南诏直辖西洱河(今

  • 河右

    地区名。即河西。指今甘肃、青海黄河以西地区。《晋书·张轨传》: “永宁初,出为护羌校尉、凉州刺史,于是鲜卑反叛,寇盗以横,轨到官,即讨破之,斩首万余级。遂威著西州,化行河右。”古地区名。又称河西。指今

  • 武当郡

    西魏改始平郡置,属丰州。治所在武当县(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北关门岩北)。辖境相当今湖北丹江口市地。隋开皇初废。义宁二年 (618) 复置。唐武德初改为均州。天宝元年 (742) 改为武当郡。乾元元年 (7

  • 弼琶啰国

    唐代拨拔力国异译。故址在今非州索马里北部亚丁湾南岸柏培拉附近。南宋赵汝适 《诸蕃志》 卷上: “弼琶啰国有四州,余皆村落。各以豪强相尚,事天不事佛。”

  • 青檀山

    ①在今安徽无为县北五十里。产青檀,故名。亦作檀山。《宋书·鲁爽传》: 北魏豫州刺史跋仆兰 “设伏檀山”,即此。《清一统志 ·庐州府》 作“青檀山”。②在今山东枣庄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2峄县: “

  • 分枝岭

    一名大关岭。即今福建尤溪县南大官岭。《寰宇记》卷100南剑州尤溪县:分枝岭,“按《县图》云,南至泉州德化县尤岭为界,岭上有分枝树,其树一枝向南,一枝向北, 以树枝分二州之界”,故名。

  • 渔溪

    ①即今福建福清市西南渔溪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6福清县: 渔溪在 “县西南四十五里。源出黄蘖山,流合苏溪……汇于径江。……出江口入海”。②在今福建建瓯市东北五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7建宁府: 渔溪 “

  • 咘毕水

    亦作咘单水、咘卑水。在今广西天等县东北。《明史· 地理志》 结伦州: “南有咘毕水,即堰水之上流。” 《清一统志 · 太平府》: 咘卑水“一名涧水。源出都结土州境山中,西南流经佶伦土州南,又西南经结安

  • 岐阳宫

    在今陕西凤翔县东五里。《元和志》卷2凤翔府(岐州):“后魏太武帝于今州理东五里筑雍城镇,文帝改镇为岐州。隋开皇元年,于州城内置岐阳宫,岐州移于今理。”

  • 谢山

    ①在今江西高安县西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06筠州高安县: 谢山 “在县北一百里,谢仙君上升之处。奇峰怪石,丹灶履迹犹在。上有真祠,祈祷皆应”。②在今江西万载县北。明 《寰宇通志》 卷39袁州府: 谢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