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浮丘山

浮丘山

①在今河北肥乡县南四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5肥乡县: 浮丘山在 “县南四里。土阜隆起,高于平地,仅数尺许。或以为古堤遗址”。

②在今河南浚县西南隅。《清一统志· 卫辉府一》: 浮丘山 “在浚县西南隅,半在城内,高三十余丈,盘踞六里,有峰岩三层,县治正跨其上。山颠平峰突起,下有洞二,闳邃如室”。

③在今湖南桃江县西南。《隋书·地理志》: 益阳有 “浮丘山”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 益阳县: “永泰元年,都督翟灌自望浮驿开新道,经浮丘至湘乡。”即此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63长沙府: 浮丘山 “在益阳县西一百里。峰峦倚伏,亚于南岳。山顶有石亭,相传刘宋时浮丘子炼丹处”。

④在今广东广州市区西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89广州: 浮丘山 “在州西四里。有朱明观,浮丘道人得道于此”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79引 《罗浮记》 云: “浮丘即罗山,朱明之门户。先在水中,若浮丘然,四面篙痕宛然。”


在河南省浚县城西南郊,卫河东岸。宋称小横山,金、元改称今名。俗称南山。为太行山余脉。海拔103米。由石灰岩构成。山西北部有千佛寺,寺内有千佛洞,为佛教石窟,有唐至明代石刻造像960余尊。寺南为明建道教碧霞宫,后改圣母庙。宫内现存殿宇80余间。山上松柏苍郁,楼宇宫殿交错,山石壁立,造像塔幢散布其间。浚县博物馆设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黄龙潭

    在今河南清丰县东南三十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6清丰县: 黄龙潭 “约二十余顷,在断堤之间。盖皆决河之余浸矣”。

  • 浙江省

    清初改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置,为内地十八省之一。治所在杭州府 (今浙江杭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除嵊泗县外的浙江全省。1953年嵊泗县由江苏划入,遂成今浙江省境。简称浙。在中国东部沿海。面积10.18万平方千米

  • 长岭县

    清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(1908.1)置,属长春府。治所在长岭子(今吉林长岭县)。民国郭熙楞《吉林汇征》:“长岭县,地名长岭子”, 因名。1913年改属吉林吉省长道。1929年直属吉林省。在吉林省西部,

  • 上雒侯国

    东汉改上雒县置,属京兆尹。治所即今陕西商州市。三国魏改为上洛县。东汉改上雒县置,治今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。属京兆尹。三国魏改上洛县。

  • 惠政桥

    在今福建松溪县东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7松溪县: 惠政桥 “在县城东。宋绍兴五年建。本名平政,后屡圯屡复。淳熙十三年,复叠石为六址而梁其上,覆以亭三十二间。淳祐中,增修改今名。后复圯。明朝永乐七年以后,

  • 寺庄镇

    即今山西高平县北寺庄镇。《清一统志·泽州府》:寺庄镇“在高平县北二十里……有堡”。在山西省高平市北部。面积132平方千米。人口4.8万。镇人民政府驻寺庄,人口 3560。因村东有清凉寺得名。1949年

  • 柯坪

    即今新疆柯坪县。清光绪二十八年 (1902)置柯坪分防县丞,属温宿府。1915年设县佐。1930年改置柯坪县。

  • 饶风岭

    在今陕西石泉县西北。《宋史·吴玠传》:南宋绍兴三年 (1133),金萨里罕自商於取金州,“长驱趋洋、汉,兴元守臣刘子羽急命田晟守饶风关,以驿书招玠入援。玠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……遂大战饶风岭”。在今陕西

  • 舞州

    唐长安四年 (704) 置,治所在夜郎县 (今湖南芷江侗族自治县西便水市)。开元十三年 (725)改名鹤州。

  • 日铸岭

    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五十五里从上灶至王化等地的陆路交通线上。《舆地纪胜》卷10绍兴府:日铸岭“在会稽东南五十五里。产茶最佳”。宋欧阳修《归田录》卷1称:“腊茶出于剑、建,草茶盛于两浙。两浙之品, 日注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