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渤海

渤海

又作勃海。位于今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间。先秦古籍中已见于记载,如 《战国策· 齐策一》:“苏秦为赵合从,说齐宣王曰: ‘齐南有太山,东有琅邪,西有清河,北有渤海,此所谓四塞之国也。……。’” 即是。《史记·司马相如传》 称为 “渤澥”。《索隐》 引 《齐都赋》 云: “海傍曰勃,断水曰澥。”《汉书·司马相如传》 注: “师古曰,勃澥,海别枝也。” 因在大海之旁,故以为名。


古称勃海。伸入中国大陆的近封闭式内海。为辽宁、河北、天津、山东三省一市所环抱。《战国策·齐策》:“齐……北有渤海。”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:二十八年(前219年),始皇东行郡县,“于是乃并勃海以东,过黄、腄,穷成山,登之罘,立石颂秦德焉而去”。《史记·正义》:“勃作渤”。《史记·苏秦列传》:东说齐宣王曰:“齐南有泰山,东有琅邪,西有清河,北有勃海,此所谓四塞之国也”,即此。东面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,其分界线北起辽东半岛南端的老铁山角,南至山东半岛北侧的蓬莱角。海岸线长达2500千米,海域面积77284平方千米。平均深度为18米,最深处70米。有三个主要海湾:北面的辽东湾,西面的渤海湾,南面的莱州湾。主要岛屿有庙岛群岛、长兴岛、凤鸣岛和菊花岛。入海河流有黄河、海河、滦河和辽河等。盐度低,年平均值仅30‰,冬结冰,冰期3个月。海洋资源丰富,盛产对虾、蟹和黄花鱼。渤海湾和莱州湾一带,历来是中国主要产盐区,以西岸的“长芦盐”最著名。海底富石油和天然气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乾侯

    春秋晋邑。在今河北成安县东南。《春秋》:昭公二十八年 (前514),“公如晋,次于乾侯”。杜注: “乾侯在魏郡斥丘县,晋境内邑。”古邑名。春秋晋邑。在今河北省成安县东南。《春秋》昭公二十八年(前514

  • 礼义镇

    即今山西陵川县西礼义镇。《清一统志·泽州府》“南马镇”条下:礼义镇“在县西四十里。有寨”。在山西省陵川县西北端。面积86平方千米。人口3.1万。镇人民政府驻礼义,人口 6390。古时因姓得名李村,后更

  • 保顺军

    五代周显德五年 (958) 置,属沧州。治所在今山东无棣县西北二十里。北宋治平中移无棣县治此。金废。

  • 要涂 (塗) 山

    即合黎山。在今甘肃高台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40张掖县: “合黎山,俗名要涂山,在县西北二百里。”

  • 妙高岭

    在今江西赣县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8赣州府赣县:妙高岭“在府北八十里。旧名矶岭,高出群山”。

  • 绿珠江

    即今广西博白县西绿珠江。唐刘恂 《岭表录异》 卷上: “ (白) 州界有一派水,出自双角山,合容州江,呼为绿珠江,亦犹归州有昭君村,盖取美人生处为名矣。” 此水源出六万大山,东南流注入南流江。西晋石崇

  • 松门卫

    明洪武十九年 (1386) 置松门千户所,次年升为松门卫。在今浙江温岭市东松门镇。清顺治十七年 (1660) 废,设守备驻守。明洪武二十年(1387年)以旧松门寨置,治今浙江省温岭市东松门。清顺治十二

  • 侯和

    在今甘肃临潭县东南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三少帝纪》: 景元三年 (262),“蜀大将姜维寇洮阳,镇西将军邓艾拒之,破维于侯和,维遁走。”在今甘肃省临潭县东。《资治通鉴》:三国魏景元三年(262年),邓艾破

  • 玩易窝

    在今贵州修文县北阳明洞。《清一统志·贵阳府》: 玩易窝 “明王守仁穴山麓为之,读 《易》于此”。

  • 雾温岭

    即今越南义静省西与老挝甘蒙省交界之侨诺山。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: “自驩州西南三日行,度雾温岭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