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玉泉山

玉泉山

①西山分支。在今北京市海淀区。明蒋一葵《长安客话》卷3“玉泉山”条:“山以泉名。泉出石罅间,潴而为池, 广三丈许, 名玉泉池。……池东跨小石桥,水经桥下,东流入西湖,为京师八景之一,曰玉泉垂虹。”群泉注入昆明湖,折向东南流入北京城,为金中都、元大都重要水源。

②在今河南林州市西南二十里。《清一统志·彰德府一》:玉泉山“有玉泉谷,故名。有望仙、朝霞、迎霞三峰。有溪曰甘露溪,滴乳泉”。

③一名覆舟山,又名堆蓝山。在今湖北当阳市西三十里。《舆地纪胜》卷78荆门军:玉泉寺“在当阳县西南二十里。山曰玉泉山。陈光大中浮屠知��自天台飞锡来居此山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77当阳县:玉泉山“山有泉色白而莹。本名覆船山。三国时易今名。隋置玉州以此”。

④在今云南富宁县西北七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87广南府:玉泉山“在富州西北七十里。山顶有泉,飞流如素练。下有石池,清碧回旋,溢流于西洋江”。


(1)在北京市颐和园西,为西山东麓支脉。旧以泉胜,山以玉泉池得名。东南麓原有泉水潴成泉湖,东注入昆明湖,折向东南经长河流入北京城,历为北京重要水源。20世纪70年代中期泉水断流。山下有静明园,为辽代玉泉山行宫和金代芙蓉殿行宫遗址。清顺治二年(1645年)重修,改名澄心园。康熙十九年(1680年)增修很多园林建筑,于三十一年改称今名。旧有十六景,乾隆时又增十六景。楼、阁、亭、馆、佛塔依山而筑,交融在山泉林木之间,秀丽和谐。大部已为英法联军、八国联军破坏。现存华藏塔、玉峰塔、香岩寺、华严洞、玉龙洞等为最著名。(2)又称堆蓝山。在湖北省当阳市城区西南。形如巨船覆地,曾名覆船山。山北有温泉珍珠泉,隋开皇年间改名玉泉,山依泉名。最高点海拔370米。山体由红色砂页岩构成。奇洞怪石,幽谷曲溪,景色秀丽。历代名人题咏颇丰,有“三楚名山”之誉。辟有国家森林公园。东麓的玉泉寺和玉泉铁塔,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亮马台 (臺)

    一作晾马台。即今内蒙古丰镇市东北亮马台。清光绪 《丰镇县志书》 卷1: 亮马台 “距城一百二十五里”。

  • 候井县

    西汉置,属河间国。治所在今河北泊头市。东汉废。《寰宇记》 卷68定远军东光县: “候井,按 《郡国县道记》 云: 汉县,唐 《地理书》 并失其所在,以理推之,盖在今弓高县西北三十里房将池侧近。旧传此池

  • 练潭镇

    即今安徽桐城县南六十里练潭乡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26桐城县 “孔城镇” 条下: “又练潭镇在县南六十里。以近练潭为名。” 清乾隆二十八年 (1763)设巡于此。

  • 中路市

    即今湖南湘潭县南中路铺。《清一统志·长沙府二》“涂田市”条下:“中路市在(湘潭)县西七十里。”

  • 平阿湖

    在今江苏高邮市西北。《舆地纪胜》卷43高邮军:平阿湖“离城八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3高邮州:“平阿湖在州西八十里,其东南为五湖,接天长县之铜城河。州境诸湖,皆自天长县导流东注。盖五湖汇上流诸川,源多

  • 九重城

    在今云南大理市境。《清一统志·大理府》 引《府志》:“俗曰南诏城。皆南诏备吐蕃所设。一在河尾里,一在关邑里,一在太和村,一在北国,一在蟠溪里,一在塔桥,一在摩用,合羊苴咩城与史城为九。又有金刚城,在点

  • 渠口集

    即今河北香河县东二十五里渠口镇。《清一统志 ·顺天府四》: 渠口集 “旧有土堡,今圮”。

  • 峡西路

    即峡路。因在长江三峡以西而名。即“峡路”。

  • 石燕河

    一名鱼箭溪。在今四川隆昌县东。源出县东北周兴乡,西南流纳付家河后称九曲河,在泸县北福集镇注入濑溪河。以经石燕桥而名。

  • 威德城

    东晋建元二年 (344) 慕容皝改涉夜城(南罗城) 为威德城。在今内蒙古西辽河上源西拉木伦河或老哈河流域。一说在今辽宁朝阳市东北。《晋书·慕容皝传》: “改涉奕于城为威德城。” 《方舆纪要》 卷18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