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白起渠

白起渠

一名长渠。 自今湖北南漳县东引蛮河北源,东至今宜城市南会木里沟入汉江。相传为战国时秦将白起攻楚时所修。《水经·沔水注》:“昔白起攻楚引西山长谷水,即是水也。旧堨去城百许里,水从城西灌城,东入注为渊,今熨斗陂是也。水溃城东北角百姓随水流死于城东者数十万,城东皆臭,因名其陂为臭池。后人因其渠流以结陂田,城西陂谓之新陂,覆地数十顷。西北又为土门陂,从平路渠以北,木兰桥以南,西极土门山,东跨大道,水流周通。其水自新陂东入城,……又东出城东注臭池。臭池溉田,陂水散流,又入朱湖陂,朱湖陂亦下灌诸田,余水又下入木里沟。木里沟是汉南郡太守王宠所凿,故渠引鄢水也,灌田七百顷。白起渠溉三千顷,膏良肥美,更为沃壤也。”《元和志》卷21襄州义清县:长渠“在县东南二十六里,派引蛮水。昔秦使白起攻楚,引西山谷水两道争灌鄢城,一道使沔北入,一道使沔南入,遂拔之”。《清一统志·襄阳府》 “长渠”条引《府志》:“宋绍兴三十二年,王澈言襄阳故有二渠,长渠溉田七千顷,木渠溉田三千顷。今废堙请以时修复。”


又称长渠。为战国时秦将白起所开,故名。西起湖北省南漳县武安镇,东至宜城市南汇木里沟入汉水,全长约46千米。白起(?—前257),一称公孙起,郿(今陕西眉县)人。战国时秦国名将。传其夺取韩、魏、赵、楚很多土地,斩首坑杀92万余人,被称为“人屠”。周赧王三十六年(前279年),率大军攻楚国鄢城(今宜城市楚皇城),不下,乃在鄢城百里外筑土障,壅西山长谷水为渠灌之,淹死楚国军民无数。此渠后人用以发展生产,《水经注》载“灌田三千顷”。唐胡曾诗曰:“武安南伐勒秦兵,疏凿功将夏禹并。谁谓长渠千载后,水流犹入故宜城。”后因天灾战乱,渠渐荒废。今已修复,且增挖38条支渠,总长180余千米,又建中、小水库10座,灌田23万余亩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宜春苑

    ①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曲江池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: “二世皇帝葬宜春。” 汉名宜春下苑。《汉书·元帝纪》 颜师古注: “宜春下苑,即今京城东南隅曲池是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25长安县: “曲江池,汉武帝所造

  • 浦子口

    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浦口镇。明洪武元年(1368) 设巡司于此。九年 (1376) 为江浦县治。后县治徙旷口山之阳 (今江苏江浦县),仍设巡司于此。宣德年间设千户所。清设浦口营都司,康熙中改设守备驻防。

  • 杭坞

    即今浙江萧山市东三十二里航坞山。《越绝书》 卷8: “杭坞者,句践杭也,二百石长、买卒七士人,度之会夷,去县四十里。” 元、明以前,浙江走南大门,此山濒江南岸,历为兵家要地。

  • 毕道山

    亦作别笃山、别驾山。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。《明太祖实录》:洪武五年(1372)六月,征西将军冯胜、副将军傅友德进兵至亦集乃路,元守将以城降。师次别笃山口,元岐王朵儿只班遁去,追获其平章长加奴等二十七人

  • 仵城县

    ①唐武德二年(619)改伍城县置,属汾州。治所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六十里。后属慈州。五代周显德三年(956)废。②金兴定五年(1221)升隰川县午城镇置,属隰州。治所在今山西隰县南四十五里午城镇。元初废。

  • 八关

    ①东汉中平元年(184),灵帝为阻止黄巾军进攻都城洛阳,置八关都尉,驻洛阳西南散关城(今河南宜阳县东北三十里洛水北岸),统函谷、广城、伊阙、大谷、轘辕、旋门、小平津、孟津等八关。②明万历二十二年(15

  • 渒陂

    又名渒湖、牌湖。在今安徽宿州市东北九十里。 《水经·睢水注》: “睢水又东与湖水合, 水上承甾丘县之渒陂, 南北百余里, 东西四十里。” “”为 “渒” 之讹。

  • 江家咀

    即今安徽怀宁县东北江镇。光绪《大清直省地舆全图》:安庆府怀宁县(今安庆市)西有江家咀。

  • 万寿山

    ①在今北京市西北颐和园内。金名金山。元称瓮山。清乾隆十六年(1751)乾隆帝为母祝寿,于圆静寺旧址建大报恩延寿寺,改瓮山为万寿山。清《日下旧闻考》卷84引《御制大报恩延寿寺碑记》称:“粤乾隆辛未之岁,

  • 大海寺

    在今河南荥阳市东北四十里。《资治通鉴》:隋大业十二年(616),荥阳通守张须陀攻瓦岗军,李密“分兵千余人伏于大海寺北林间”,须陀兵败,战死于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