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石窟寺

石窟寺

①在今山西大同市西三十二里云冈镇。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(453),大部完成于太和十九年(495)。《魏书·释老志》:“昙曜白帝,于京城西武州塞,凿山石壁,开窟五所,镌建佛像各一。高者七十尺,次六十尺,彫饰奇伟,冠于一世。”后代屡有修护。现存主要洞窟五十三个,大小造像五万一千余尊,为我国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,以造像气魄雄伟、内容丰富多彩著称,是世界闻名的艺术宝库。

②或称伊阙石窟寺、南石窟寺(以别于武州山之石窟寺)。在今河南洛阳市南龙门。北魏宣武帝及孝明帝时开凿。《魏书·释老志》:“景明初,世宗诏大长秋卿白整准代京灵岩寺石窟,于洛南伊阙山,为高祖、文昭皇太后营石窟二所……永平中, 中尹刘腾奏,为世宗复造石窟一。凡为三所。”《魏书·肃宗纪》:熙平二年(517),“皇太后幸伊阙石窟寺”。

③在今河南巩义市东北十六里洛水北,大力山下。建于北魏熙平二年(517)。此后,东西魏、北齐、隋、唐及北宋相继在此凿窟造像。现存五窟、二百五十六龛、七千七百四十三尊佛像和数十篇题记。《资治通鉴》唐武德元年(618)正月《考异》引《蒲山公传》:“(王)世充与(李)密战于石窟寺东,密军退败”,即此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兔台 (臺)

    在今河北成安县西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敬侯四年 (前383),“魏败我兔台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5成安县: 兔台,“ 《郡邑志》: 成安县有兔台是也”。

  • 媪围县

    西汉置,属武威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景泰县东芦阳镇附近。三国魏废。《说文》 作媪闱,《晋书·赫连勃勃载记》 作温围。古县名。媪围,又作媪闱(《说文解字》)或温围(《晋书·赫连勃勃载记》)。西汉置,治今甘肃省

  • 海口湖

    即今湖北阳新县东北海口湖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76兴国州: 海口湖 “在州东北六十里。州北诸山谿之水汇流所成也,东注于大江”。《清一统志·武昌府一》: 海口湖 “即 《水经注》 海口水也”。

  • 大明宫

    即唐之东内。在今陕西西安城北二里龙首原上。宋敏求《长安志》卷6:“东内大明宫在禁苑东南,南接京城之北面,西接宫城之东北隅,南北五里,东西三里。贞观八年置为永安宫,明年改曰大明宫,以备太上皇清暑,百官献

  • 盐场关

    在今陕西镇巴县南一百五十里,接四川万源县界。明属西乡县,置巡司于此。清嘉庆七年(1802) 裁。在今陕西省镇巴县南。明属西乡县。成化年间置巡检司。

  • 金沙场

    北宋置,即今江苏通州市 (金沙镇)。为宋代通州八盐场之 一。清设金沙场盐课大使于此。民国间改设金沙镇。宋时置,即今江苏省通州市金沙镇。明嘉靖二十四年(1545年)后,曾一度移海门县治此。明、清时设盐课

  • 龙平寨

    在今广西平乐县东。明于此置巡司。

  • 辽西镇

    金置,属广宁县。即今辽宁义县东南王民屯。后废。古镇名。金置,在今辽宁省义县东南大凌河东侧王民屯。辽废。

  • 符度山

    即浮山、浮度山。在今安徽枞阳县东北。《寰宇记》 卷125桐城县: “符度山在县东九十里。其山岭三岩下,约容三五十人,及天井一所。泉常如霢霂,下通深潭。”

  • 红马湖

    在今湖北荆沙市东。《清一统志·荆州府》:红马湖“在江陵县东一百里。上承三湖,下入白螺。春夏水涨,浩淼无涯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