即今安徽霍邱县南河口镇。明嘉靖 《寿州志》 卷1: 霍邱县有两河口集。清道光 《安徽通志》卷29霍邱县: 河口集在 “县南六十里”。
①唐武德三年 (620) 置,治所在东乡县(今四川宣汉县东北普光乡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宣汉县北境地。八年 (625) 废。②唐武德六年 (623) 置,治所在石龙县 (今广东化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广东化州
即今台湾台北县东菁桐。为台湾铁路平溪线终点站。
在今江西黎川县东。《陈书·周迪传》:天嘉四年(563),周迪据临川,陈主遣其弟顼击之,迪兵溃,逾岭奔晋安,“明年秋,复越东兴岭”,即此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6建昌府新城县:东兴岭在“县东三十里。因东兴废县
本名岐棘山。一名骑立山。即今河南镇平县西北九十里五朵山。《金史·武仙传》:“初,思烈至邓州,承制授宣差总领黄掴三合五朵山一带行元帅府事。”《明史·地理志》 镇平县:“西北有五朵山,产铜。”
1914年改佛冈厅置,属广东粤海道。治所即今广东佛冈县。1920年直属广东省。在广东省中部。属清远市。面积 1264.5 平方千米。人口30.9万。辖12镇。县人民政府驻石角镇。明属英德、清远两县地。
亦名百花山。在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北,与门头沟区交界处。《清一统志·顺天府二》:百花陀“四围皆山,中有平川,约数十亩。产杉漆药草,春夏之交百花烂然,有金章宗石床尚存”。
相当今广西临桂县南之相思江。《水经·漓水注》: “漓水又南,右会洛溪。溪水出永丰县西北洛溪山,东流径其县北。县本苍梧之北乡,孙皓割以为县。洛溪水又东南径始安县而东注漓水。” 《清一统志·桂林府一》:
明置,属宁远卫。即今辽宁葫芦岛市西北沙河营乡。《方舆纪要》卷37宁远卫“松山寺堡”条下:“沙河寨堡在卫东北四十余里,又东北即长岭山堡。”
亦作哈喇克沁口。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北毫沁营乡哈拉沁村北。清乾隆十九年 (1754)于附近设哈喇沁卡伦,为大青山前十一卡伦之一。自古以来为阴山要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