统关城
在今河南宜阳县西。《北齐书·斛律光传》: 武平元年 (570),光救宜阳,屡破周军,“置筑统关、丰化二城,以通宜阳之路”。
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。北齐天统五年(569年)斛律光救宜阳,屡破周军,筑统关、丰化二城。
在今河南宜阳县西。《北齐书·斛律光传》: 武平元年 (570),光救宜阳,屡破周军,“置筑统关、丰化二城,以通宜阳之路”。
在今河南省宜阳县西。北齐天统五年(569年)斛律光救宜阳,屡破周军,筑统关、丰化二城。
即古杜管。在今河南卢氏县北四十二里杜关镇。清光绪《卢氏县志》卷2:杜关在“县北,南北险路。即古杜管”。
一名五峰寺。南朝宋建。在今安徽繁昌县东南隐静山上。唐李白有 《送通禅师还南陵隐静寺》诗。又张祐有 《题南陵隐静寺》 诗。
1913年移都匀县治此,改为平舟县,属贵州黔中道。治所即今贵州平塘县。1920年直属贵州省。1942年与大塘县合并,改置平塘县。旧县名。本旧都匀府附郭首县都匀县。1912年裁县并府。1913年废府复县
即廆山。在今河南洛阳市西南。《清一统志·河南府一》:谷口山“在洛阳县西南三十里,孝水出焉”。
唐乾符二年 (875) 建,为静寇军城。在今四川荥经县西境。《新唐书· 地理志》 荣经县:“并置静寇军,故延贡地也。”
即今湖北大悟县东七十里黄站镇。清置巡司于此。光绪 《黄安县志》 卷10 《兵事》: 同治六年 (1867) 正月,捻军 “由黄陂站、吕旺城至西南乡”。
在今山东单县东门外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32曹县: 涞河 “又东入金乡县界,北抵济宁。《志》 以为宋之运河也。今堙”。
即今湖北通山县南八里湄港乡。清光绪《湖北全省分图》: 通山县南有湄港市。
在今湖南醴陵市北二十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80醴陵县: 建安山 “山高三百余丈,周十里。元末土人尝置寨于此以避兵,曰建安寨”。
旧为阳兴寨。即今山西阳曲县东北阳兴乡。民国设县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