蓼洲
又名谷鹿洲、軥洲。 在今江西南昌市东湖百花洲西南南塘湾外。《水经·赣水注》: “赣水又径谷鹿洲,即蓼子洲也。旧作大艑处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06南昌县: “蓼洲在城西一里。两洲相并,水自中流入章江。有民居数百家。一名谷鹿洲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唐天祐三年 (906),淮南将 “秦裴至洪州,军于蓼州”。即此。
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赣江中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天祐三年(906年),杨行密长子杨渥以昇州刺史秦裴将兵击钟匡时于江西,“秦裴至洪州,军于蓼洲”,即此。
又名谷鹿洲、軥洲。 在今江西南昌市东湖百花洲西南南塘湾外。《水经·赣水注》: “赣水又径谷鹿洲,即蓼子洲也。旧作大艑处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106南昌县: “蓼洲在城西一里。两洲相并,水自中流入章江。有民居数百家。一名谷鹿洲。” 《资治通鉴》: 唐天祐三年 (906),淮南将 “秦裴至洪州,军于蓼州”。即此。
在今江西省南昌市西南赣江中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天祐三年(906年),杨行密长子杨渥以昇州刺史秦裴将兵击钟匡时于江西,“秦裴至洪州,军于蓼洲”,即此。
在今吉林珲春市东南敬信镇防川村附近。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, 日伪与苏联在此发生武装冲突,称为张鼓峰事件。
北周天和元年(566)于龙涸防置,属扶州。治所在嘉诚县(今四川松潘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松潘县地。隋开皇三年(583)废。北周天和元年(566年)置,治甘松县(今四川松潘县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省松潘县一带
即灵道县。治所在今四川甘洛县东北。
在今甘肃岷县东六十里。《明一统志》卷37岷州卫“茶埠峪寨”条下:“自是而东又有冷落山、永宁堡、弄松堡三寨。”
在今新疆和硕县东。清宣统《新疆图志》卷60:库尔泰山,“《勘矿公牍》:此山在焉耆府城东三百五十里”。
北魏置,属襄城郡。治所即今河南唐河县。西魏为襄城郡治。隋属舂陵郡。唐贞观元年(627)废。开元十三年(725)复置,属唐州。天宝元年(742)改为泌阳县。古县名。北魏置,治今河南省唐河县。属襄城郡。隋
元世祖时所置行宫,又称只哈赤八剌哈孙(意为渔城)。在上都东南五十里(即今内蒙古多伦县北白城子古城)。至元十三年(1276)置达鲁花赤,延祐二年(1315)改置尚供总管府,隶上都留守司。明初府废,仍置为
在今甘肃广河县西。《寰宇记》 卷154河州大夏县: “金剑山在县西二十里,亦有金剑故城,一号金柳城,即前凉曾为金剑县于其中。”
即今内蒙古太仆寺旗西南贡宝拉格苏木。1937年为太仆寺左旗驻地。
即今四川城口县西南、万源市东南之中河上源。清道光《城口厅志》卷29:千江河在“厅西一百八十里。其源自百支山,流入龙潭河,汇中河”。《明史·杨嗣昌传》:崇祯十三年(1640),张献忠在玛脑山败后,又被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