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鄣县

鄣县

①秦置,属会稽郡。治所在今浙江安吉县北安城镇古城。后为鄣郡治。西汉元狩二年 (前121)改故鄣县。

②东汉置,属陇西郡。治所在今甘肃漳县西南五里。《水经· 渭水注》: “新兴川东北至鄣县南,永元元年封耿秉为侯国。” 西晋永嘉后废。北魏景明三年 (502) 复置,改名彰县,为广宁郡治。西魏为广安郡治。隋改为障县,属陇西郡。唐初复名鄣县,属渭州。天授二年 (691) 改武阳县。神龙初复为鄣县。广德后入吐蕃。元至元十七年(1280) 于故治古城峪复置,属巩昌路。明初改名漳县。

③鄣又作彰。北魏太和二十二年 (498) 分万年县置,属冯翊郡。治所在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交口镇。北周武成二年 (560) 省入广阳县。


古县名。(1)秦置,治今浙江省安吉县北安城镇西北。为鄣郡治。西汉时改名故鄣县。(2)东汉置,治今甘肃省漳县西南。属陇西郡。西晋末年废。北魏时复置,改彰县。为广宁郡治。隋时仍改鄣县。唐末又废。元时又复置。属巩昌路。明初改漳县。(3)北魏太和二十二年(498年)置,治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东北交口镇北。属冯翊郡。西魏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茶园关

    明置,在今贵州石阡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122石阡府: “茶园关在府南,与偏桥卫接界。”

  • 白带山

    即今北京市房山区西南石经山。《寰宇记》卷70范阳县:“白带山在县西北四十里。”清雍正《畿辅通志》卷17引《隋图经》:“智泉寺僧静琬见白带山有石室,遂发心书经十二部,刊石为碑。”即此。

  • 怀州

    ①北魏天安二年(467)置,治所在野王县(今河南沁阳市)。太和十八年(494)废。东魏天平初复置。隋开皇十六年(596)治所野王县改名河内县。大业初改怀州为河内郡。唐武德二年(619)复为怀州, 治柏

  • 桐洲

    在今浙江富阳市西南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90富阳县: 富春江,“ (县) 西南五十里有桐洲,以上接桐江而名,尾入孙洲”。《清一统志·杭州府一》: 桐洲 “有濑,世传为子陵垂钓处”。

  • 河曲县

    金贞元元年 (1153) 置,为火山军治。治所在今山西河曲县东南。大定二十二年 (1182) 为火山州治。后为隩州治。兴定四年 (1220) 移治黄河滩许父寨 (今河曲县城附近)。蒙古至元二年 (12

  • 罗木箐河

    在今云南玉溪市西北五里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15新兴州: 罗木箐河 “在州北。自晋宁州流入境,又西南流入临安府嶍峨县界”。

  • 赖镇

    北宋置, 属资阳县。 在今四川资阳市西五十里祥符镇南。

  • 防东县

    东汉置,属山阳郡。治所在今山东单县东北。西晋废。《清一统志·济宁州》:“按古有西防城,在县西,其南即单县境。本春秋时宋防邑地,后谓之西防城。后汉置防东县。在西防之东,故名。”古县名。东汉顺帝、桓帝时置

  • 西营镇

    即今山西襄垣县北西营镇。《清一统志·潞安府》“下良镇”条下:西营镇“在县北四十五里,与沁州武乡县接界”。(1)镇名。(1)在山西省襄垣县北端。面积57.5平方千米。人口1.2万。镇人民政府驻西营,人口

  • 尧山县

    唐天宝元年(742)改柏仁县置,属巨鹿郡。治所在今河北隆尧县西南尧山乡。《资治通鉴》:唐景福元年(892),“王镕、李匡威合兵十余万攻尧山,李克用遣其将李嗣勳击之,大破幽、镇兵,斩获三万”。即此。北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