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阴平县

阴平县

①东汉改阴平侯国为县,属东海郡。治所在今山东枣庄市旧峄县西南三十里阴平镇。西晋废。

②三国魏改阴平道置,为阴平郡治,治所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五里。东晋末废。

③三国吴置,属郁林郡。治所在今广西贵港市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)改为郁平县。

④西晋永嘉后流寓置,为南阴平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德阳市西北柏隆镇东北隆兴场。北周改为南阴平县。

⑤东晋侨置,为北阴平郡治。治所在今四川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北。西魏废帝二年(553)改为龙安县。北周复为阴平县。隋开皇初属始州,大业初属普安郡。唐武德初属始州,先天二年(713)属剑州。天宝元年(742)属普安郡, 乾元元年(758)复属剑州。南宋绍熙元年(1190)属隆庆府。后废。

⑥南朝梁侨置,为阴平侨郡治。治所在今湖北麻城市东北六十三里阴山下。隋开皇初废。


古县名。(1)东汉改阴平侯国置,治今山东省枣庄市西南阴平。建安中后属东海国。西晋废。(2)东汉改阴平道置,治今甘肃省文县西白龙江北岸。属广汉属国。后为阴平郡治。西晋后废。(3)三国吴置,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。属郁林郡。西晋太康元年(280年)改为郁平县。(4)南朝宋侨置,治今四川省江油市东北小溪坝镇境内。为北阴平郡治。西魏废帝二年(553年)改为龙安县。北周复为阴平县。北宋末废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左源山

    在今浙江乐清市东北。《清一统志·温州府》:左源山“在乐清县东北三十五里。群峰环绕,中有田二千余亩,民居悉藏谷中。山有四景, 曰梅溪、莼湖、左岭、小雁荡”。

  • 木里寺

    明建,在今四川木里藏族自治县西北桃巴乡宁朗山麓。有大经堂、伏魔殿、观音堂等建筑。木里藏族自治县以此名。今寺为1982年重建。

  • 赤岸泽

    在今陕西大荔县西南。《周书·宣帝纪》:大象二年(580),“行幸同州……自应天至于赤岸泽”。即此。今湮。在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。《周书·宣帝纪》:大象二年(580年),宣帝行幸同州,“自应门至于赤岸泽,

  • 高鱼

    又作高梧、高吴。春秋时鲁邑。在今山东郓城县西北。《左传》: 襄公二十六年 (前547),“齐乌余以廪丘奔晋,袭卫羊角,取之; 遂袭我高鱼”。即此。古邑名。又作高梧城。在今山东省郓城县西北。春秋时属鲁。

  • 温谷水

    即今甘肃通渭县南牛谷河。《水经·渭水注》: “温谷水导平襄县南山温溪,东北流径平襄县故城南,……其水东南流历三堆南,又东流南屈历黄槐川,梗津渠,冬则辍流,春夏水盛则通川注渭。”下游今名散洛河。

  • 宣化郡

    北周天和三年 (568) 置,属严州 (西宁州)。治所在可泉县 (今四川西昌市西南三十里佑君镇西南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西昌市西南地。隋开皇三年 (583) 废。北周天和二年(567年)置,治可泉县(今四

  • 芦河

    ①古为阳泉水。即今山西阳城县北芦苇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43沁水县:芦河“在县南。源出鹿台山,流经阳城县东十八里,合于沁水”。②即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东乌尔虎河(乌拉根高勒)。《清一统志·乌珠穆沁部》:芦

  • 骆它守捉城

    唐置,属维州。在今四川理县东北。后废。

  • 松桂街

    即今云南鹤庆县南五十里松桂乡 (松桂街)。《清一统志·丽江府》: 松桂营 “在鹤庆州南六十里。明傅友德征佛光寨,驻兵于此”。

  • 沧县

    1913年改沧州置,属直隶津海道。治所即今河北沧州市。1928年直属河北省。在河北省东南部。属沧州市。面积 1527 平方千米。人口65.8万。辖4镇、15乡(含4民族乡)。县人民政府驻沧州市新华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