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馆陶县

馆陶县

①西汉置,属魏郡。治所即今河北馆陶县(南馆陶镇)。《元和志》 卷16馆陶县: “陶丘在县西北七里。……赵时置馆于其侧,因为县名。” 三国魏为阳平郡治。北周为屯州治。隋属武阳郡。唐属魏州。宋属大名府。金移治今山东冠县西北北馆陶镇。元属濮州。明属临清州。清属东昌府。民国初属山东东临道。1928年直属山东省。1949年划归河北省,移治今馆陶县。

②南朝宋侨置,属阳平郡。寄治无盐县 (今山东东平县东南)。北魏移今宁阳县境。


(1)古县名。东晋侨置,治今安徽省固镇县境内。南朝齐废。(2)今县名。在河北省南部、卫河西岸,东邻山东省。属邯郸市。面积456平方千米。人口29.3万。辖4镇、4乡。县人民政府驻馆陶镇。以城西北7里有陶丘,赵国在其侧设馆得名。西汉置馆陶县,治南馆陶(今治),属魏郡。《元和郡县志》魏州馆陶县:“陶丘在县西北七里。《尔雅》曰:再成为陶丘。赵时置馆于其侧,因为县名。”三国魏属阳平郡。北周大象二年(580年)属屯州。隋大业二年(606年)徙治今北馆陶,属魏州,三年改属武阳郡。唐先后属屯州、魏州、魏郡、魏州。大历七年(772年)改名永济县,旋复名馆陶。宋、金属大名府。元属东平路。明洪武二年(1369年)废县,旋复置,属山东省布政使司东昌府。弘治二年(1489年)改属临清州。清属东昌府。1912年属济西道,1914年改属东临道。1928年直隶山东省。1937年属山东省聊城专区。1949年属河北省邯郸专区,县治迁今址。1952年划归山东省聊城专区。1958年并入冠县,1961年复设馆陶县。1965年卫运河以东部分并入冠县、临清县,馆陶县划归河北省邯郸专区(1968年改地区)。1993年改属邯郸市。地处河北平原南端,地势平坦。属南温带半湿润气候。农产小麦、玉米、棉花。有机械、酿酒、造纸、轻化等工业。邯馆、济馆铁路,106、309国道,邯馆等公路经县境。古迹有汉驸马墓。


猜你喜欢

  • 果铺山

    在今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西北。《明一统志》 卷87丽江军民府: 果铺山 “在临西县治 (今小维西) 西”。

  • 成州

    ①南朝梁普通四年(523)析广州置,治所在梁信县(今广东封开县)。隋开皇十年(590)改为封州。②西魏废帝二年(553)改南秦州置,治所在仇池郡洛谷城(今甘肃西和县西南洛峪乡)。辖境相当今甘肃西和、礼

  • 东水

    又名东游水、宋熙水。即今四川苍溪县东北之东河。《水经·漾水注》:“汉水又东南,得东水口。水出巴岭,南历僚中,谓之东游水。”

  • 治城

    ①十六国前凉张氏筑,在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北崔家庄附近。《资治通鉴》: 南朝宋元嘉六年 (429),西秦 “南安太守翟承伯等据罕幵谷以应河西, 暮末击破之, 进至治城”。八年 (43

  • 罗公山

    一名罗翁山。即今湖南黔阳县东南八面山。《水经注》 作龙桥山。《舆地纪胜》 卷71沅州:罗公山 “昔有隐者姓罗居此山,有道术,民祈请辄验。今谓之罗公王,即此神也。绝顶有池,广数十里”。《方舆纪要》 卷8

  • 新县

    1947年改经扶县置,属河南省。治所在新集 (今河南新县治)。在河南省东南部,南邻湖北省。属信阳市。面积1612平方千米。人口34.1万。辖6镇、11乡。县人民政府驻新集镇。1933年析河南省光山和湖

  • 可落峐

    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。《资治通鉴》:隋开皇二年(582),“突厥又寇兰州,凉州总管贺娄子干败之于可洛峐”。胡三省注:“山无草木曰峐。”

  • 大复山

    在今河南桐柏县东。《续汉书·郡国志》 南阳郡平氏:“桐柏大复山,淮水出。”注引《荆州记》曰:“桐柏淮源涌发,其中潜流三十里,东出大复山南,山南有淮源庙。”

  • 裴克图河

    亦名费克图河。即今黑龙江省宾县西与阿城市分界之蜚克图河。《清一统志·吉林一》: 费克图河 “在阿勒楚喀城东界。源出扎松阿山,西北流至城东北八十里入混同江”。

  • 胥溪

    即今江苏高淳县东之胥河。《方舆纪要》卷20江宁府溧阳县 “广通镇” 条: “ 《志》 云,春秋时,吴王阖闾伐楚,用伍员计,开河运粮,东通太湖,西入长江,因名胥溪河。其后渐湮。” 南唐景福元年 (89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