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地名来历>黄帝陵

黄帝陵

①在今陕西子长县西北梁山。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: “黄帝崩,葬桥山。” 《封禅书》 载: 汉武帝 “北巡朔方,勒兵十余万。还,祭黄帝冢桥山……上曰: ‘吾闻黄帝不死,今有冢,何也?’ 或对曰: ‘黄帝已仙上天,群臣葬其衣冠”’。据 《汉书·地理志》 上郡阳周县: “桥山在南,有黄帝冢。”

②在今陕西黄陵县西北。《元和志》 卷3宁州真宁县: “子午山,亦曰桥山,在县东八十里,黄帝陵在山上,即群臣葬衣冠之处。” 《寰宇记》 卷35坊州中部县: 桥山 “按 《山海经》 云,其山下水流通,故曰桥山。又 《史记》 云,黄帝葬于其山,今陵冢尚在。大历七年置庙,开宝二年敕修庙祭祀,在州西二里”。即今黄帝陵。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③在今北京市平谷县东北山东庄西。明曹学佺《名胜志》: 渔子山 “在 (平谷) 县东北十里。上有大冢,旧传黄帝陵也。其上有轩辕台,下有轩辕庙”。明蒋一葵 《长安客话》 卷5: “世传黄帝陵在渔子山。今平谷县东北十五里,冈阜窿然,形如大冢,即渔子山也。其下旧有轩辕庙云。” 清 《日下旧闻考》 卷142“黄帝陵” 下朱彝尊按: “ 《史记》: ‘黄帝崩,葬桥山。’ 魏王象、缪袭等撰 《皇览》,云在上郡。《地理志》 谓是上郡阳周县。《括地志》 谓在宁州罗川县东八十里子午山。今平谷之陵,人多疑流传之误。然帝既都涿鹿,则葬于此,理亦有之。抑衣冠之葬,或者非一处也。”


又称黄陵、桥陵。在陕西省黄陵县城北的桥山上,距县城约1千米。山上古柏成林,郁郁参天,沮水回绕于左,形势不凡。轩辕黄帝,是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。陵高3.6米,周围48米。墓前有碑亭,内有石碑一座,镌“桥山龙驭”四字,再向前有“古轩辕黄帝桥陵”石碑,系清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陕西巡抚毕沅立。陵南侧有一石碑上书“汉武仙台”四字,碑侧有座高大的土台,传说是西汉武帝征朔方回来,在此祭黄帝,筑台祈仙。黄帝陵墓在今甘肃、河北、河南等地都有,但据《史记·五帝本纪》以及《黄帝本行记》都说:“黄帝崩,葬桥山。”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。

黄 帝 陵


猜你喜欢

  • 葛孽

    战国魏邑,后入赵。在今河北肥乡县西南二十里。《战国策·魏三》: 叶阳君谓魏王曰,“王尝身济漳,朝邯郸,抱葛薛、阴成以为赵养邑,而赵无为王有也”。清黄丕烈 《战国策札记》: “ ‘薛’ 即 ‘孽’字之省

  • 大茅峡

    即今四川重庆市巴南区铜罐驿下游猫儿峡。《清一统志·重庆府》 引《元统志》:“栖真洞在巴县西八十里大茅峡内。相传昔茅君升仙于此,故名其峡曰大茅,洞曰栖真。”

  • 花石头

    亦名花石镇。即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四十六里花石乡。清道光《禹州志》卷6:州西集镇有“花石头”。

  • 昭明县

    西汉置,为真番郡治。治所即今朝鲜黄海南道信川郡西湖里。始元五年 (前82) 属乐浪郡,为南部都尉治。西晋改为南新县。古县名。西汉置,治今朝鲜黄海道信川郡北西湖里。为乐浪郡南部都尉治。西晋改名南新县。

  • 峡径 (逕) 营

    明嘉靖中置,在今广东广宁县东北。《方舆纪要》卷101肇庆府广宁县:峡径营“在县东北。旧属四会县,后改今属”。

  • 松溪堡

    明置,属茂州。在今四川茂县西北五十里飞虹乡 (松溪堡)。明曹学佺 《蜀中广记》 卷32引 《边防记》: “松溪堡附近黑苦七族番众二千有奇。嘉靖间攻围堡城,绝我饷道,要我重赂乃解。”

  • 思达藏

    明代西藏地名。明代在乌思藏置都指挥使司,又在全境分封政教领袖五人为王分治辖地。永乐十一年 (1413) 封萨迦教派高僧为思达藏辅教王。《明史·西域三·辅教王》: “辅教王者,思达藏僧也。” 辅教王为明

  • 小花石

    即今湖南株洲县(渌口镇)南五十里王十万乡驻地。唐于此置花石戍。

  • 企石营

    即今广东东莞市东企石镇。《清一统志·广州府》:企石营“在东莞县东六十里。明初置”。

  • 零泉县

    即灵泉县。在今河南安阳县西南。《唐书·地理志》 作 “零泉县”。古县名。北周置,治今河南省安阳市西南。属魏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年)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