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中尉

中尉

官名。①战国赵国置,掌选官举贤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 “荀欣侍,以选练举贤,任官使能”,“为中尉”。②秦、西汉初统兵武职名称,后遂常置,又称备盗贼中尉。位列九卿,秩中二千石。职掌京城治安执法,管理中央武库,兼领左右京辅兵卒,戍卫京师,或亦发兵卒远屯边塞。属官有丞二员及候、司马、千人等,领中垒、寺互、武库、都船令、丞,式道左右中候及丞等。景、武之世多用刀笔吏,严治宗室贵戚豪强之横暴者,案验诸侯王谋反案件。武帝太初元年(前104)改名“执金吾”。③诸侯国军事长官。西汉初诸侯王国自置,景帝以后由中央代置,秩二千石。一度罢,咸帝时复置。职掌维持王国治安,督察军吏,典领军队,与傅、相共同辅王。东汉沿置。魏晋南北朝地位稍减,与郎中令、大农并号三卿,以典兵为职。或唯置于王、公国,或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国皆置,其品秩随国之地位而定。魏、晋、宋六品,梁位三班至流外四班不等,陈八、九品不等,北魏、北齐七品至九品不等。隋朝改名“”。元朝复置,隶诸王内史府,员六人,正三品。④秦、西汉“主爵中尉”的简称。⑤北魏“御史中尉”的简称。⑥唐“护军中尉”的简称。


官名,1、掌选练举贤,任官使能。《史记·赵世家》:“荀欣侍以选练举贤,任官使能……官牛畜为师,荀欣为中尉。”2、统兵武官。秦汉皆置,俸中二千石,掌京城治安、巡逻捕盗。属官有丞、候、司马、千人。武帝太初元年改称执金吾,属官有中垒、寺互、武库、都船四令丞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。王莽时又改中尉为军正。见《汉书·王莽传》。东汉仍称中尉,职如郡都尉,掌治安捕盗贼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西作坊使

    见“作坊使”。官名。宋置,见“作坊使”。

  • 行台左民郎中

    官名。东魏置。《梁书》卷五六《侯景传》: “侯景又遣其行台左丞王伟、左民郎中王则诣阙献策,求诸元子弟立为魏王,辅以北伐,许之。”职掌同左民郎中。

  • 竹使符

    汉代对军队作一般调发的凭信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记文帝二年(公元前178年)“初与郡守为铜虎符, 竹使符”。颜师古注:“应劭曰:铜虎符第一至第五,国家当发兵,遣使者至郡合符,符合乃听受之。竹使符,皆以竹箭

  • 奉天府丞

    官名。清康熙二年(公元1663年)置,汉缺,秩正四品。二十八年(公元1689年)定府丞兼提督学政,掌盛京、吉林学校的的政令,主管奉天考试之事,按期岁试、科试,考取各地文武生员;并管理盛京宗学、觉罗学、

  • 猛烈将军

    官名。南朝梁置,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武职二十四班中的第十班,普通六年(525)刊正将军名号时列为“十猛将军”之一。陈沿置,拟六品,比秩千石。武官名。南朝梁置,为加官、散官性质的将军,秩第九班。

  • 礼曹清吏司郎中

    官名。明永乐元年 (1403) 置。见“礼曹清吏司”。

  • 县书佐

    官名,汉置,为县属吏,掌文书簿籍。《后汉书·朱儁传》:“儁以孝致名,为门下书佐,好义轻财,乡闾敬之。”

  • 龚黄科

    科举制科之一。唐代设置,属于吏治类科目。长安二年(公元702年)诏举,马克麾及第。

  • 右武伯

    “右武伯中大夫”的省称。

  • 都转运司

    官署名。或称都转运使司。西夏有都转运使司,设转运使等官。金朝中都路置都转运司,掌本路税赋钱谷、仓库出纳、权衡度量之制。设使为长官,正三品。下设同知、副使、都勾、户籍、支度、盐铁判官、都孔目官、知法等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