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制置使

制置使

官名。唐朝后期置,为临时军事长官,镇抚地方。宣宗时,以白敏中充招讨党项行营都统制置使。北宋或置, 掌经边防军旅之事。 徽宗政和 (1111—1118)中,西北用兵,以内侍童贯为之。宣和 (1119—1125) 末,又置京畿辅郡兵马制置使。钦宗靖康元年(1126),河东路与陕西五路亦置。南宋高宗建炎元年(1127)置招捉盗贼制置使,三年置行在五军制置使。诸路又增置制置副使。诸路之使多以安抚大使兼任,掌本路军马屯防捍御之事。绍兴二年(1132)置沿海制置使,三年置安抚制置使。六年,始铸印以某路制置司为名。其属有参谋,参议,主管机宜书写文字,干办公事,准备将领、差遣、差使等。后唯四川与沿海置,余皆罢。


官名。唐宣宗大中五年置,掌经营谋划边防军务。宋沿唐制,不常置;南渡后设置渐多,资望特高者称制置大使,多以安抚大使兼任。见《文献通考·职官十六·制置使》、《宋史·职官七·制置使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武备监

    元朝官署名。秩正四品,世祖至元二十年(1283)由军器监改置,隶卫尉院。二十一年,改武备寺。官署名。元代至元二十年改军器监为武备监,秩正四品,属卫尉院,掌缮治兵器,兼管受给。至于二十年,改称武备寺。见

  • 苍头

    1、指奴仆。汉时奴仆以深青色巾包头,故称苍头。《汉书·鲍宣传》:“苍头庐儿,皆用致富。”注:“汉名奴为苍头。”《后汉书·光武十王列传·广陵思王荆》:“光武崩,大行在前殿,荆哭不哀,而作飞书,封以方底,

  • 宋朝乡村基层组织名。太祖开宝七年(974),设于乡里之间,置户长掌催纳租赋,耆长掌维持治安。

  • 著帐殿中

    官名,辽置,见“著帐户司”。

  • 左领左右府大将军

    官名。隋朝左领左右府长官,置一员,正三品,掌领千牛备身、备身左右等侍卫左右,供御兵仗,炀帝大业三年(607)罢。

  • 判兵部事

    官名。北宋初,兵部尚书犹实任其职,后仅表示官阶,另设判兵部事,以朝官或两制充任,主管兵部之事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兵部复以尚书为长官,遂罢。

  • 太子左内率府率

    官名。即太子左内率。

  • 小学助教中士

    官名。西魏恭帝三年 (556) 置,北周沿置。春官府属官,佐小学博士上士掌教授小学生经义。正二命。隋文帝开皇元年 (581) 罢。官名。见“小学博士上士”。

  • 县僧会司僧会

    僧官名。明清设置,秩未入流,其职为管理县内僧尼。

  • 宰掾

    宋朝尚书省左右司郎中、员外郎别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