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南枢密院

南枢密院

官署名。辽朝置。南面官,名义上为管理汉人的军事机构,实际为南面官最高衙署,所有南面军民政事、刑狱诉讼无所不统。《辽史·萧孝忠传》:“国制,以契丹、汉分北、南枢密治之。”辽设司分治汉人,始于太祖时之汉儿司,太宗灭后晋,仿后晋置枢密院,会同元年(938),以晋降臣李菘为枢密使,统领汉人之事,称汉人枢密院。世宗置北枢密院,汉人枢密院又称南枢密院,简称“南院”、“南衙”。二枢密院成为辽的政治中枢机构。兴宗重熙十二年(1043),北院枢密使萧孝忠曾上奏: “一国二枢密,风俗所以不同,若并为一,天下幸甚。”《辽史·萧孝忠传》。但此议并未实施,终辽之世,一直存在北、南二枢密院之制。任职南院者,契丹、汉人参用。但南枢密院地位比北枢密院要低。


官署名,辽朝置,掌文选、部族、丁赋之政,凡契丹人民皆属其管,因其牙帐居大内之南,故名南院。南院理民不主兵。其官有:南院枢密使、知南院枢密使事、南院枢密副使、知南院枢密副使事、同知南院枢密使事、签书南枢密院事、南院都承旨、南院副承旨等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一》,参看“南院”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道纪司

    官署名。管理道教事务之机构。明洪武十五年 (1382) 始设于各府,掌钤束一府之道人。设都纪、副都纪为正、副长官。清沿明制未改。官署名。清朝设在省府掌管道教徒事务的官署。其官有都纪、副都纪各一人。参看

  • 监罟囿

    官名。战国中山国置。守护王陵丘墓的官吏。《中山石刻铭》: “监罟有(囿)臣公乘㝵(得)守丘”。参见黄盛璋《平山战国中山石刻初步研究》《古文字研究》第八辑)。

  • 劝进

    即劝即皇帝位,凡篡位的国君,都假托在位皇帝自愿让出皇帝位,自己又假推让一番,由同党大臣再三劝说,便即皇帝位。这种劝即皇帝位的言行,就叫劝进。

  • 横帐详稳司

    官署名。辽朝北面官,掌横帐所属兵马。设详稳等职。

  • 玉泉山稻田厂

    奉宸苑所属机构。清置,掌供应宫廷食用之米,并征收三山(万寿山、玉泉山及香山)附近水田、旱地之赋,以为修缮苑囿之用。主官有值年员外郎一人,下设库掌一人,笔帖式三人。

  • 左弋

    官名,秦汉皆置,左弋又名佽飞,属少府,掌在上林苑弋射雁凫,有九丞两尉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。

  • 比视官

    官职制度。北魏时将官品令中未列的一些官职,如直阁、直后、直斋、武官队主、队副等比附官品令中有品级的官职,以确定其待遇,称为比视官,但犯法不得以官当刑。孝明帝熙平、神龟(516—520) 年间,胡太后从

  • 战车与步卒组合的基本单位。商代时车战逐渐成为主要的作战形式,其时战车与步兵分别编组,战车以辆计,步兵以行组成。周初仍沿商代体制,战车与步兵分编,后来逐渐演变为战车与步卒合同编组。以战车为主体,每车配备

  • 右将军典属国

    官名,汉置,此为右将军兼典属国或说是以右将军任典属国。掌护归降的少数民族。西汉时,前后左右将军为重号将军,掌征伐。典属国,掌归降的各少数民族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前后左右将军,皆周末官,秦因之,

  • 梯山将军

    将军名号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五班,拟智武将军等号; 大通三年(529)定制后,仍拟智武将军等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