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大通将军

大通将军

西汉杂号将军名,一般地说,将军皆掌征伐,而独此与五利将军、天士将军、地士将军、天道将军不掌征伐。汉武帝想长生不老,膠东宫人栾大欺骗武帝,武帝便封栾大为五利将军,佩五将一侯印。《史记·封禅书》:“栾大,膠东宫人……乃拜大为五利将军,居月余,得四印,佩天士将军、地士将军、大通将军印……天子又刻玉印曰天道将军……大见数月,佩六印。”栾大被封为乐通侯,五将印加一侯印,共六印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护夷中郎将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掌管东部少数民族事务。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三品中,二十三年改为从三品。下设护夷校尉佐之。北齐沿置,从三品官名。晋朝设有此官,或领刺史,或持节为之,掌护南夷。见《晋书·职官志》。

  • 千牛府

    即千牛卫。《通典·职官十·左右千牛卫》:“大唐贞观中复为左右领左右府,显庆五年始置左右千牛府……后改为左右千牛卫。”

  • 抚治道

    官名。明朝于陕西设有抚治商洛道,专理安抚流民等事,为本省布、按两司佐官参政、参议、副使、佥事的分道之职,以其中一人担任。专职道员名。明代在陕西置抚治商洛道,湖广又有抚民、抚苗道,以按察司副使或佥事任其

  • 绿綟绶

    官制用语。指系在印柄上的丝带,呈绿、紫、绀三采。綟本为草名,其色绿,故用作绶名。汉朝以之系在金质印章柄上,授予相国及诸王国贵人,两晋、南朝时只授于相国,作为其地位的标志。

  • 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

    官名。元置,见“上都留守兼本路都总管府”。

  • 宗人府黄档房

    官署名。清朝宗人府所属机构。掌登记黄册(宗室档案)、红册(觉罗档案),并负责翻译成汉文,交府堂汉主事载入汉文档案。设司官、笔帖式等,无定额,由府堂官派充。宗人府内部机构。清置,设司官与笔帖式,由宗人府

  • 扬麾将军

    官名。北齐置,为褒赏军功勋臣的闲职,从七品上。武官名。北齐设置,用以褒赏勋庸,秩从七品上。

  • 大都将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孝文帝太和(477—499)中尉无曾任此职,并为使持节、侍中、都督南征诸军事、征西大将军,是总率诸军讨伐青、徐等地的统帅。

  • 州军府督护

    官名。西晋末叶州军府始有督护之名,系临时派遣上佐、参军等督护诸军以事征伐。东晋时诸州多有此职。荆州督护见《晋书·海西公纪》,江州督护见《晋书·哀帝纪》,梁州督护见《晋书·张光传》;交州除置督护外,因其

  • 殊祥总管府

    见“隆禧总管府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