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太常寺少卿

太常寺少卿

参见“太常少卿”。


官名。北魏始置太常少卿,北齐称太常寺少卿,为太常寺的副长官,历代沿置。唐制太常寺少卿二人,正四品上,祭祀宗庙时由其率太祝、斋郎安排香烛,整理揩拂神座与幕帐、迎送神主。举行祭礼时,与良醖署令共同斟酒。参见“太常寺”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蛮夷官

    官名。明朝武职土官,非泛指。设置于某些少数民族地区,以当地民族头人担任,无专职品级,世袭。

  • 都勾押官

    吏名。北宋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前,宣徽院、三司、群牧司皆设,补正名后,理三年之选,可出为三班奉职。

  • 东冶令

    官名。西晋置诸冶令,并属卫尉。东晋、南朝宋、齐唯置东、南冶令,梁、陈改置东、西冶令,皆隶少府。有丞。东冶尤重,掌鼓铸锻冶,领工徒。梁一班。隋省并“掌冶令”。官名。见“诸冶令”。

  • 避亲移试

    科举考试的防弊方法之一。即应试人与试官有服亲或姻亲关系时,须进行回避。宋初尚无此制,太宗时知贡举官亲戚可与其他应试人员共同参加考试,真宗时始设别试所,专考试官亲戚。此后各级考试均实行此制,惟在铨试、公

  • 市舶

    见“市舶司”。

  • 司柞下士

    官名。西魏、北周秋官府司柞中士佐官,正一命。

  • 女

    女官名,也写作“彩女”、“采女”。汉光武帝初置,位次于皇后、贵人、美人、宫人。《后汉书·吕强传》:“臣又闻后宫女数千余人,衣食之费,日数百金。”

  • 南作坊

    见“作坊”。

  • 冶大夫

    官名。战国置。掌冶铸的工官之长。《左官鼎铭》: “十一年十一月乙巳朔,左官冶大夫杕命(? ),冶喜(? )铸贞(鼎)。”

  • 假钺

    东汉末、三国时期帝王特赐给大臣的一种待遇。受此号者拥有生杀大权。钺是一种专用于帝王仪仗的斧状兵器。《后汉书·献帝纪》:“董卓自为太尉,加��钺、 虎贲。”李贤注:“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