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工部尚书

工部尚书

官名。隋朝始置,为尚书省工部长官,员一人,正三品,掌百工、屯田、山泽之政令。唐朝沿置。中叶后渐成虚衔,部务由侍郎主持。又因工部居六部之末,故诸部尚书多由此起迁。高宗龙朔二年(662) 改司平太常伯,咸亨元年 (670) 复旧。武则天光宅元年 (684) 再改冬官尚书,中宗神龙元年(705)复旧。宋承唐制,因城池土木工程式皆隶三司修造案,尚书无所掌,为三品寄禄官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 改制后, 始实掌本部事, 从二品。 掌百工水土之政令,稽其功绪施以赏罚。南宋初,尚书与侍郎仅置其一,孝宗隆兴 (1163—1164) 时各置一人。辽南面官亦置。金熙宗天眷三年。(1140) 置,正三品。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(1291)定制三人,正三品。明初沿置,员一人。洪武六年 (1373) 增一人。十三年罢中书省,升部秩,改正二品。建文 (1399—1402) 中升正一品,成祖即位,复旧制。宣德 (1426—1435)中,以尚书或侍郎一人提督易州山厂。嘉靖 (1522—1566) 中革,改设主事管理,又以工程浩繁,增置尚书一人,专督大工。永乐 (1403—1424) 迁都前曾置行在六部,设尚书。迁都后官署北移,不称行在,原南京官署加南京二字,亦置尚书一人,秩同北京。仁宗即位,复称行在,除南京字。正统六年 (1441) 复永乐迁都后制。清朝顺治元年 (1644) 改原工部承政为尚书,综理部务。满、汉各一人。初满员正一品,汉官正二品。十六年改均正二品。康熙六年 (1677)复旧品秩,九年仍改定正二品。雍正八年 (1730) 均升从一品。光绪三十二年 (1906) 革工部,遂废。


官名。隋始设工部尚书,掌管工程建筑,为工部长官。汉朝的水土工程虽也归司空掌管,但司空并非掌管工程的专官,而是与太尉、大司马、丞相共同执政的官员;尚书中也无专管工程的;所有的工程,实际职务都在将作寺与都水台。隋以后,历代都设工部尚书。唐宋以后,工部为六部中最末一部,郎官的升迁总是从工部开始,工部尚书是尚书中资历最浅的,明朝还有时以总工头为工部尚书,添设在正员以外。后代也称工部尚书为大司空。见《隋书·百官下·尚书省六曹》、《新唐书·百官一·工部》、《历代职官表·历代职官简释·工部尚书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太子内坊局

    官署名。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(739)移太子内坊隶内侍省,称局,改长官典内为令,掌东宫阁内及宫人粮廪之事。设丞,又有典直四员,主仪式导引、通传劳问、纠察非违、察出纳; 另有坊事、导客舍人、阁帅、内阍人、

  • 军功曹

    官名。石勒为十六国汉安东大将军时置,掌参议军政大事。《晋书·石勒载记上》:“乃引张宾为谋主,始署军功曹。”

  • 郡少府史

    郡门下吏名。郡少府始见于《汉书·文翁传》:“减省少府用度。”颜师古注:“少府,郡掌财物之府,以供太守者也。”可见少府为郡国的内府,其财物供太守私家用度,正如中央少府之于皇帝。郡国少府领于功曹,设少府史

  • 器作局

    官署名。北齐置,设丞。隶太府寺左尚方署。

  • 廷尉书佐

    官名,西汉置,属廷尉,掌文书。《汉书·薛宣传》:“少为廷尉书佐、都船狱史。”官名。汉代廷尉的属官有书佐。《西汉会要·职官一》:“薛宣少为廷尉书佐。”

  • 掌醢署署正、署丞

    官名。明制,光禄寺所属的掌醢署以署正、署丞为正副主官,掌供饧、油、醯、酱、梅、盐之事。属官有监事。清制署正满、汉各一人,署丞满二人,掌供备盐、酱、香、烛等物。并征收寺属果园税银送存银库。属官有笔帖式、

  • 吏名,汉朝边郡置候官、候、燧,属郡都尉,掌侦察敌情、报警边事;如发现敌人来,则以烽火报警。燧有长,上承候长之命,下有兵卒若干人。见《居延汉简》、《敦煌汉简》。

  • 征蛮都督

    官名。北魏置。《魏书·道武七王列传》:“(元谦)后拜前军将军,征蛮都督。”

  • 朝冠

    服饰名。清朝官服之一。冠胎高耸,略呈圆锥形,上有顶珠为饰,乃最尊之礼冠。冬称暖帽,夏称凉帽。凡遇殿廷朝会,坛庙祭祀等隆重典礼戴用。有帝后之冠与品官之冠。皇冠顶金龙三层,饰以东珠、大珍珠,冬用薰貂、玄狐

  • 三司赏给案

    宋代三司内部机构,为度支八案之一。掌各种给赐、赙赠:例物、口食、内外春冬衣、时服,绫、罗、纱、縠、绵、布、鞋、席、纸、染料,市舶、榷货务、三府公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