左右都候
官名合称,东汉置,指左都候和右都候,皆属卫尉,俸均六百石,掌领剑戟士在宫内巡逻;天子有所收考,左都候则缚之置车上,盖以马皮,送应送诏狱。右都候吏员二十二人,卫士四百一十六人;左都候吏员二十八人,卫士三百八十三人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官名。东汉卫尉的属官有左右都候各一人,秩六百石,主剑戟士,徼循宫及天子所收考。左都尉员吏二十八人,卫士三百八十三人;右都尉员吏二十二人,卫士四百十六人。左右都候各有丞一人。魏承汉制置,掌与汉同。西晋卫尉亦置左右都候,东晋以后无闻。
官名合称,东汉置,指左都候和右都候,皆属卫尉,俸均六百石,掌领剑戟士在宫内巡逻;天子有所收考,左都候则缚之置车上,盖以马皮,送应送诏狱。右都候吏员二十二人,卫士四百一十六人;左都候吏员二十八人,卫士三百八十三人。见《后汉书·百官志》。
官名。东汉卫尉的属官有左右都候各一人,秩六百石,主剑戟士,徼循宫及天子所收考。左都尉员吏二十八人,卫士三百八十三人;右都尉员吏二十二人,卫士四百十六人。左右都候各有丞一人。魏承汉制置,掌与汉同。西晋卫尉亦置左右都候,东晋以后无闻。
官名。五代始置,掌臣僚藩属进奉礼物之事。宋朝属横班诸司使。太祖乾德二年(964)令视左庶子。真宗咸平元年(998)定为同六品官,遂成为武臣迁转之阶,无职掌。神宗元丰五年(1082)改官制,改为职事官,
①卑微官职。②下级对上级之谦称。
爵位名。为太平天国后期设置的六爵之一,简称为侯。见“六爵”。
官名。清乾隆时官修《历代职官表·銮仪卫》按:“考《晋书》又称陈勰为典兵中郎将,武帝每出入,持白兽旛在乘舆左右,卤簿陈列齐肃。《舆服志》载卤簿仪式亦有典兵中郎中道督摄之文。典兵中郎将为今领侍卫之职,而得
官名。《周礼》天官之属有外饔中士四人,下士八人,掌祭祀的割烹,陈设内装牲体鱼腊的鼎俎,并负责料理致送或宴饮宾客有关食物的事宜。北周依《周礼》置外膳上士,正三命;中士,正二命;外膳下士,正一命。属天官府
官名。宋朝地方行政区划监的长官。职掌与知州、府事略同,选京朝官及閤门祗候以上武臣充任。或称知监事,简称知监。官名。宋代地方政区监的行政长官,见“知监”。
见“架阁库”。
世袭为卿相。《公羊传·隐公三年》: “尹氏者何?天子之大夫也。其称尹氏何? 贬,曷为贬?讥世卿。世卿非礼也。”何休注:“世卿者,父死子继也。”世卿,父死子继,世代为卿。《公羊传·隐公三年》:“讥世卿。
武官名。北齐置,为左右卫府的直荡属官。其秩分别为正五品上与正六品下,掌警卫宫廷。
在和平条件下使民以粮谷捐官的制度。秦在战国时即已实行此制,其用意在于劝农。《商君书·靳令》说:“民有余粮,使民以粟出官爵,官爵必以其力,则农不怠。”不过实际上纳粟拜爵在整个秦代,见于文献记载的仅有一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