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常侍

常侍

① 西汉加官名号,加之者得常侍从皇帝左右,职甚亲近。有中常侍、骑常侍、常侍骑、武骑常侍、常侍郎等名目,泛称常侍。② 中常侍、内常侍等宦官的简称。详见各条。③散骑常侍、散骑中常侍、通直散骑常侍、员外散骑常侍等官的简称。详见各条。④十六国西秦中枢长官。有左、右、中常侍,与左、右、中侍郎共执国政。⑤ 汉朝王国加官称号之一,侍从王之左右,备顾问应对。魏晋南北朝王、公等国置为属官,掌侍从左右,赞相礼仪,献替谏诤。两晋南朝及北魏皆分置左右,员额依国之大小不等。魏、晋、宋八品,梁二班至一班,陈九品。隋朝王、公、侯、伯、子、男国多置,员二人,视正八品至视从九品不等。唐初沿置,兼掌表启书疏。玄宗开元(713—741)中废。⑥渤海国官名,属巷伯局。


官名。秦置散骑和中常侍,随侍皇帝。汉朝沿用秦朝官制;到东汉时,改用宦官担任此职,可入内宫,侍从左右;掌管文书、诏令,权势很重。魏合散骑与中常侍为散骑常侍,始用文人担任此官。晋沿用魏制。隋唐内侍省有内常侍,以后历代都有散骑常侍,元以后废。参看“中常侍”、“散骑常侍”条。见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·奉车都尉》、《后汉书·百官三·中常侍》、《晋书·职官·散骑常侍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谏议大夫

    官名。秦置,专掌论议。西汉初废,武帝时置谏大夫。东汉光武帝复置谏议大夫,秩六百石,掌侍从顾问、参谋讽议,名义上隶光禄勋。三国魏沿置,晋朝罢。南朝唯梁、陈置。北魏置七十人,隶集书省,掌谏诤议论,孝文帝太

  • 寺舍

    汉朝的官府衙门称寺舍,也称官舍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晓狄道长归守寺舍。”注:“晓,喻也。寺舍,官舍也。狄道,县,今兰州县也。”

  • 常从小侯

    汉明帝称外戚樊氏、郭氏、阴氏、马氏四姓子弟为小侯。因非列侯,故称小侯。因其为小侯,故得常随其父在官,故称常从小侯。《后汉书·马援传》:“子钜,为常从小侯。六年正月。以钜当冠,特拜为黄门侍郎。”参看“四

  • 害盗

    官名。同“宪盗”。战国秦置。掌追捕盗贼的小吏。《睡虎地秦墓竹简·法律答问》: “害盗别徼而盗,驾(加)罪之。”

  • 住俸

    官制用语。凡官员因丁忧或受处分,自开缺之日,停给俸银,称住俸。又,京官外出公务,其原俸仍由京城支领,本人在外另得俸饷,称“行俸”,亦名住俸。

  • 祠祭司郎中

    官名。即“祠祭清吏司郎中”。

  • 关使

    官名。金朝设在关口之处。掌关禁、稽察奸伪及守护关口,秩正七品或从七品。属官有讥察官(或由关使兼)、副讥察及司吏等。官名。金朝在潼关、居庸关、紫荆关、通会关、会安关等置关使,正七品,掌关禁、讥察奸伪及管

  • 大都等路民匠总管府

    官署名。设于元世祖至元七年(1270),秩从三品。十四年,升正三品。隶将作院。置总管、同知、副总管各一员。下辖备章总院,秩正六品; 尚衣局,从五品; 御衣局,从五品; 御衣史道安局,从六品; 高丽提举

  • 总宿卫事

    官名。辽朝置。北面官。宿卫司长官。亦称“典宿卫事”。官名。辽置,见“宿卫司”。

  • 司正

    ①官名。周朝及晋等诸侯国置。为宾主宴会监礼官。《仪礼·乡饮酒礼》:“作相为司正,司正礼辞许诺。”郑玄注:“作,使也。礼乐之正,既成,将留宾,为有懈怠,立司正以监之。”《国语·晋语一》:“公饮大夫酒,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