科举考试防弊方法之一。糊名之法起于唐。《通典·选举三》说:“武太后又以吏部选人多不实,乃令试日自糊其名,暗考以定等第,‘糊名’自此始也。”不过唐代糊名之制,只在吏部铨试时实行,而未尝应用于礼部举行的科
官名。西周设置,见《尚书·立政》,是管理卿、大夫采邑的官。
即“巴图鲁”。
见“内三院学士”。
官名。北周置,正四命,为掌禁兵之官,府属不详。任此职者,见《隋书·李穆传》:兄子崇,“建德初,迁小侍伯大夫。”
官名。西魏、北周秋官府宾部中大夫东掌客上士佐官,正二命。
指太子少师、少傅、少保。见“东宫六傅”。
使职名。唐太宗贞观八年(634)发十六道黜陟大使,畿内以李靖充任;二十年又遣大理卿孙伏伽等以六条巡察四方,黜陟官吏。玄宗、肃宗皆曾遣使,德宗建中元年(780)又分遣黜陟使观风俗,问疾苦,推行两税法。官
官名,掌刑狱。汉朝崔骃《大理箴》:“理臣司律,敢告执狱。”
科举制科之一。唐代设置,属文类科目。天宝十三年(公元754年)诏举,杨绾及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