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秘书郎

秘书郎

官名。东汉置,马融曾任之,诣东观典校图书。东汉献帝建安十八年(213)曹操为魏公后亦置,属秘书令、丞,掌管文书机要,职任重。三国魏文帝黄初(220—226)初,置中书典机要,而以秘书专管艺文图籍。置四员,亦称秘书郎中,掌整理典籍、考核旧文,删省浮秽,隶秘书监,六品。三国蜀亦置,职掌同。晋朝沿置。晋武帝分秘书图籍为甲、乙、丙、丁四部,使四人各掌一部。六品。多任用文学之士。许多文士因欲看秘书如藏书籍而求为此职。南朝宋以后只称秘书郎。自三国魏以来,即多为世族起家之官。《梁书·张缅传》: “宋、齐以来,为甲族起家之官,待次入补,其居职,例数十百日便迁任。”这些世族之弟,有才学者少,当时谚曰: “上车下落则著作,体中何如则秘书。”(《颜氏家训。勉学第八》)南朝陈制,尚书令、仆射子起家为此职。宋六品,梁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二班,陈七品、秩四百石。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(493)定为从五品上,二十三年以后称秘书郎中,北齐仍称郎中。隋朝去“中”字,仍置四员,掌四部图书。初定为正七品,炀帝大业三年(607)升为从五品。唐初沿之,从六品上。高宗龙朔二年(662),改称兰台郎,咸亨元年(670)复旧。武后天授(690—692)初,改称麟台郎,中宗神龙元年(705)复旧。分掌四部图书,判校写功程事。玄宗开元二十八年(740),减一员,置三员。北宋前期为寄禄官,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后,置为职事官,员二人,掌集贤院、史馆、昭文馆、秘阁图籍,以甲、乙、丙、丁为部,各分其类。正八品。南宋初不置,高宗绍兴五年(1135)复置,仍员二人。辽、金、元皆为秘书监属官,掌经籍图书,金、元皆员二人,正七品。


1、官名,属秘书省或秘书监,唐代秘书省设秘书郎三人,从六品上,“掌四部图籍,凡课写功程皆判之。”见《新唐书·百官二·秘书省》。宋代秘书省有“秘书郎二人,掌集贤院、史馆、昭文馆、秘阁图籍,以甲乙丙丁为部,各分其类。”见《宋史·职官四·秘书省》。南北朝时南朝宋、齐、梁、陈,北朝的北魏及隋皆置秘书郎,见《宋史·百官下·秘书监》、《南齐书·百官志·秘书监》、《魏书·官氏志》、《隋书·百官上、下》。

2、官名,也称“秘书郎中”,以“”任,为“秘书郎”,以“郎中”任,称“秘书郎中”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刘放传》:“魏国既建,与太原孙质俱为秘书郎。”参看“秘书郎中”条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阍人

    官名。守门小吏。多以受刑者为之。《礼记·檀弓下》:“季孙之母死,哀公吊焉。曾子与子贡吊焉。阍人为君在,弗内也。”郑玄注:“阍人,守门者。”《周礼·天官》有阍人,掌晨昏启闭宫门,每门四人。后世通称守门人

  • 册立

    清制,立皇后之礼称册立。立皇贵妃、贵妃、亲王、亲王世子等均称册封。参见“册封”。

  • 荆南行省

    见“湖广等处行中书省”。

  • 考功部

    官署名。明初吏部属部之一。洪武六年(1373) 始置,设郎中、员外郎各一人,主事二人,十三年改设主事一人。掌官吏考课、黜陟之事。二十九年改称考功清吏司。

  • 头下州军

    即“头下军州”。辽代契丹贵族所属的私人州县。亦称头下军州,“头下”又作“投下”。辽代对外作战,诸王、外戚大臣和诸部可以私军从征,所获俘虏,即归诸王、外戚大臣和诸部所有,加以私奴,建立头下州军。由朝廷赐

  • 国子监典簿厅

    明清时国子监的内部机构。明制设典簿一人为主官,从八品,典文移金钱出纳支受。清制设满、汉典簿各一人,经承二人,掌章奏、文移,并掌管国子监印。

  • 府尹

    官名。掌府政之长官,多设于京城府及陪都府。唐朝玄宗开元元年(713)始置于京兆、河南、太原及凤翔、成都、河中、江陵、兴元、兴德等府,各一人,从三品。掌宣德化,岁巡属县、观风俗、录囚、恤鳏寡。属京兆、河

  • 郡督军

    州分职吏名。汉末诸州有置郡督军者,其职在部督属郡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高堂隆传》记“泰山太守薛悌为督邮,郡督军与悌争论。”对于太守任命属吏,提出异议与之争论,显然是部督者的身份,似应为州吏而非为郡吏。

  • 殄吴将军

    官名。三国魏置。《三国志·曹休传》“初,文帝分 (曹) 休户三百封 (曹) 肇弟纂为列侯,后为殄吴将军。”杂号将军名,三国魏置,掌帅军征伐或镇守。《三国志·魏书·曹休传·附子肇》:“初,文帝分休户三百

  • 典书丞

    官名。西晋子国、男国置,掌同典书令。南朝宋同,梁仅置于男国。参见“典书令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