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翰林学士承旨

翰林学士承旨

官名。唐玄宗始置翰林学士院,专掌内命,设翰林学士六员。肃宗至德宗(756—758)以后,从中择年深德重者一人承旨,独承密命。宪宗正式置翰林学士承旨,为学士院之长,职权尤重,多至宰相,然犹为职衔,例由他官兼任。五代后梁一度改称翰林学士奉旨。宋朝以翰林学士中资深者为之,不常置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,定为正员官,正三品。辽朝置于翰林院,为南面官,位在林牙下。金朝为翰林学士院长官,正三品,宣宗贞祐三年(1215)升从二品,应奉文字时加知制诰衔,掌撰拟诏命。元朝为翰林兼国史院长官,初置一员,正三品,屡有增减,后定置六员,从一品; 蒙古翰林院亦置为长官,初置一员,从二品,屡有增减,后升从一品,定置七员。明洪武二年(1369)置一员,正三品,为翰林院长官,十四年革。参见“翰林学士”、“翰林学士院”、“翰林院”。


官名。唐朝的翰林学士承旨,为翰林学士首领。《旧唐书·职官二·翰林院》:“翰林学士得充选者,文士为荣。亦如中书舍人,例置学士六人,内择年深德重者一人为承旨,所以独承密令故也。德宗好文,尤难其选。贞元已(以)后,为学士承旨者,多至宰相焉。”

宋朝的翰林学士承旨,为翰林学士院主官,掌制、诰、诏、令撰述之事。见《宋史·职官二·翰林学士院》。

辽金元三代都设翰林学士承旨。见《辽史·百官志三·翰林院》、《金史·百宫一·翰林学士院》、《元史·百官三·翰林兼国史院》。

明代时设时废。明太祖洪武二年设翰林学士承旨,十四年又废。明惠帝建文年间复置。见《明史·职官二·翰林院》。

清代不设翰林学士承旨,而设掌院学士。见《清史稿·职官二·翰林院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禄臣

    光禄勋的别称。《称谓录·光禄寺·禄臣》:“杨雄《光禄勋箴》,禄臣司光,敢告执经。”

  • 中州断事官

    官名。元太宗六年 (1234) 始设,为燕京行尚书省长官,掌管中原政刑财赋,又称行天下诸路也可札鲁忽赤、燕京等处行尚书省事等。中统元年 (1260) 罢。

  • 器作局丞

    官名。北齐置。参见“器作局”。

  • 且弥侯

    汉时西域东、西且弥国的国君皆称且弥侯。西且弥侯属下有左右将、左右骑君各一人。东且弥侯属下有左右都尉各一人。见《汉书·西域传》。

  • 四方馆使

    官名。北宋初以检校官判四方馆,太宗淳化四年(993)置使,掌馆事。后多不领本职,仅为武臣阶官,属横班诸司使。神宗元丰(1078—1085)改制复置二员,使领本职,正六品。徽宗政和二年(1112)重定武

  • 训练科

    官署名。清末海军部军学司所属五科之一。原属筹办海军事务处。宣统二年(1910),随司改属海军部。掌厘定海军各类训练章程,稽核训练成绩,筹拟雇用练船、教员、洋员。置科长、科员、录事。

  • 都司令

    官名。见“护国军两广都司令部”。

  • 内宗

    《周礼》女官之一。掌宗庙祭礼等事。以有爵的与王室同姓之女担任,故称。《周礼·春官》: “内宗,凡内女之有爵者。”郑玄注: “王同姓之女,谓之内者。‘凡’,无常数之言”。贾公彦疏: “云‘有爵’,其嫁于

  • 书记官长

    官名。北洋政府始置。(1)设于大理院书记厅、高等审判厅书记厅和高等检察厅书记室,分别主管本厅、室事务。(2)设于审计院书记室,主管本室事务。(3)设于海军总司令公署,为上、中校或相当文官。国民党政府于

  • 散号将军

    官职种类。北魏置,隋、唐因之。指不带兵、没有实际职掌、仅代表品阶待遇的名号将军。北魏末战事频繁,授官较滥,北魏孝武帝永熙二年(533),规定担任官职低于自己应授品阶者,可加散号将军,享受该官的品阶待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