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古代官职>考功清吏司

考功清吏司

官署名。简称考功司。明清吏部四司之一。掌理官吏考课、黜陟之事。明洪武二十九年(1396)改考功部置。设郎中一人,员外郎一人,主事二人。洪熙元年 (1425) 南京吏部亦置,设官略同。清顺治元年 (1644) 沿置。设郎中满洲三人,汉一人,员外郎满洲二人,蒙古、汉各一人,主事满洲一人,汉二人及笔帖式、经承若干人。分置本房,山东甲、江南甲、北直甲、广东甲、火房等机构分办司务。宣统三年 (1911) 改组内阁,设铨叙、制诰等局,遂裁。


官署名。明设,为吏部的第四司,掌官吏考课,黜陟升降。《明史·职官一·吏部》:“文选、验封、稽勋、考功四清吏司,各郎中一人,正五品;员外郎一人,从五品;主事一人,正六品……考功掌官吏考课、黜陟之事,以赞尚书。凡内外官给由,三年初考,六年再考,并引请九年通考,奏请综其称职、平常、不称职而陟黜之。陟无过二等,降无过三等,其甚者黜之,罪之。京官六年一察,察以巳、亥年。五品下考察其不职者,降罚有差;四品上自陈,去留取旨。外官三年一朝,朝以辰、戌、丑、未年。前期移抚、按官,各综其属三年内功过状注考,汇送复核以定黜陟。仓场库官一年考,巡检三年考,教官九年考。府州县官之考,以地之繁简为差。吏之考,三、六年满,移验封司拨用。九年满,又试授官。惟王官及钦天、御用等监官不考。”清沿明制,清末废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福建闽海道提刑按察司

    见“福建广东道提刑按察司”。

  • 竹使符

    汉代对军队作一般调发的凭信。《汉书·文帝纪》记文帝二年(公元前178年)“初与郡守为铜虎符, 竹使符”。颜师古注:“应劭曰:铜虎符第一至第五,国家当发兵,遣使者至郡合符,符合乃听受之。竹使符,皆以竹箭

  • 国学

    ①西周置于王城及诸侯国都之官学,分大学和小学,以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六艺教其学生,大学以习礼、乐、射、御为主,小学以书、数为主。②泛指京师官学,如南北朝之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。③“国子学”、“国子监

  • 都知兵马使

    官名。唐、五代方镇使府军将,掌军府兵权,肃宗至德(756—758)以后实为蕃镇储帅。又有衙内都知兵马使、衙前都知兵马使、中军都知兵马使等名目。西夏李德明在位时亦置。武官名。唐置,属节度使,掌领兵马。

  • 月令

    州分职吏名。北魏置,见“月令从事”。

  • 廱厨长丞

    官名。汉置,廱厨指设在雍县之厨,属右扶风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》记廱厨置长及丞,为掌供厨食之官。在廱厨长之下,各县均设有供厨,金文作共厨,出土的有好畤共厨鼎(见《阮氏积古斋钟鼎款识》卷九)、美阳共厨鼎、

  • 上都柴炭提举司

    见“上都柴炭局”。

  • 内尚方丞

    官名。隋朝太府寺内尚方署次官,置四员,正九品; 炀帝大业三年(607)改隶少府监。唐朝改中尚方丞,置二员,从八品下; 武则天垂拱元年 (685)去方字为中尚丞。参见“内尚方署”。

  • 辟举

    见“辟除”。官制用语。辟举是“辟召”和“察举”的合称。辟召即自行征聘;察举是长官对属下人才的考察,然后向君主推荐。《后汉书·荀淑传》:“其所辟举,皆取才略之士。”

  • 云韶府

    官署名。即内教坊,唐武则天如意元年(692)改此名,以宦官为使; 中宗神龙元年(705)复名内教坊。官署名。即内教坊,掌女乐。唐武德后,在禁中置内教坊。武后如意元年,改称云韶府,以中官为使。见《新唐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