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田使
使职名。唐朝有屯田之州置,掌军屯。武则天延载元年(694)曾以娄师德为河源军检校营田大使; 如节度使兼,则有副使、判官各一人,节度使罢秩则留营田印以郎官主之; 诸军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; 玄宗开元十五年(727)朔方五城各置田曹参军事一人,专莅营田。宋朝沿置,掌营田事务,有大使、招置营田使、营田副使、制置营田事等名,以宣抚使、转运使、知府、知州、通判等兼任。元末朱元璋置都水营田使。
官名。唐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以沃衍有屯田之州,置营田使,其后诸道各置一人,以整理财赋。
使职名。唐朝有屯田之州置,掌军屯。武则天延载元年(694)曾以娄师德为河源军检校营田大使; 如节度使兼,则有副使、判官各一人,节度使罢秩则留营田印以郎官主之; 诸军万人以上有营田副使一人; 玄宗开元十五年(727)朔方五城各置田曹参军事一人,专莅营田。宋朝沿置,掌营田事务,有大使、招置营田使、营田副使、制置营田事等名,以宣抚使、转运使、知府、知州、通判等兼任。元末朱元璋置都水营田使。
官名。唐贞观元年(公元627年),以沃衍有屯田之州,置营田使,其后诸道各置一人,以整理财赋。
海军同等官。北洋政府设置,其军阶为少尉,副职称副船匠长,军衔为准尉。
官署名。南宋置,属秘书省,掌太史局之事。
蒙古语,意为“十”,或用以称十户,参见“牌子头”。
官名。北魏置。《魏书·官氏志》: “(孝文帝太和十五年,491)又置司空、主客、太仓、库部、都牧、太乐、虞曹、宫舆、复育少卿官。”太和十七年定为三品上,二十三年复次职令,无此职。
官名。明朝内府御用监宦官。一人,掌直武英殿中书舍人所缮写书籍画册等,进奏御前。
见“诏”。①
宋朝殿中省尚醢局属吏。参见“尚酝局”。吏员名。《周礼·天官》之属有酒人,掌制酒的政令及其方法。宋殿中省尚酝局旧有长行㪷子三十九人,后增十一人,改称酒工。
官名。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(978),盐铁、度支、户部置巡官或推官,以京朝官充任,分领各案事务。神宗元丰 (1078—1085) 改制废。
清朝吏部之铨选制度。乃任用官员之方法。京官称分衙门学习行走,外官称发省差委试用,统称分发。如新进士等分部学习行走或以知县分发差委者即是。
官名。南朝梁置。武帝天监七年(508)定为施用于境外的武职二十四班中的三班,大通三年(529)定制后,拟飙勇将军等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