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699—1769清福建漳州平和县乌石庄人。康熙中随父至台湾经商,因常与番族(高山族)接触,通晓番语。康熙六十一年(1722),被任为阿里山通事,对番族贸易、赋税、教育文化及番汉两族间的和睦,均有贡献
官名合称。南北朝时中军将军、镇军将军、抚军将军的合称。
学官名。北魏置,属中书学。由中书学生中选器业优者任之。不仅在中书学中讲释经义,还可入宫为皇太子讲授经义。选任标准很高,有时皇帝亦亲自参加选用讨论。位在中书教学博士下。
战国晚期秦国铜砝码。1964年发现于陕西西安三桥镇南高窑村北。高窑村南邻阿房宫遗址。权呈半圆形,鼻钮,通钮高17.2厘米,底径23.6厘米,腹围76厘米,重30,750克。前后两面均有铭文,字体已有隶
见“格子算”。
1836—1882清湖北应城人,字庆云。少年时为太平天国童子军,后降清,授守备。在河南镇压捻军,从游击升至浙江处州镇总兵。同治三年(1864)为僧格林沁前锋,在山东等地镇压捻军和幅军起义。后在曹州战败
唐高宗年号(668—670)。凡三年。
后(後)书名。或作《五代唐献祖纪年录》。五代后唐赵凤、张昭远撰。一卷,一作二卷。已佚。《资治通鉴考异》有征引。
北宋咸平四年(1001)分西川路置,为川峡四路之一。治成都府(治今成都市)。辖境相当今四川江油、北川等市县以南,喜德、沐川等县以北,小金、泸定等县以东,绵阳、井研等市县以西地区。嘉祐四年(1059)改
武周长安二年(702)刻。武三思撰,相王李旦(唐睿宗)书。明万历时,原石因地震而断裂,县令取以修渭河堤,遂湮没。清时从河堤取出残碑三块。楷书三行,共存二百一十八字。今藏陕西咸阳博物馆二块,仅百余字。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