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杜
明清时对居今云南保山地区西南部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、临沧地区西部及附近地区部分佤族的他称。与同区域之古剌、哈剌(今佤族中的另一部分)、怒人(今怒族)等相杂居。《百夷传》谓其人“巢居山林,善骑射,无衣服,不识农业”,“种苦荞为食”。
明清时对居今云南保山地区西南部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、临沧地区西部及附近地区部分佤族的他称。与同区域之古剌、哈剌(今佤族中的另一部分)、怒人(今怒族)等相杂居。《百夷传》谓其人“巢居山林,善骑射,无衣服,不识农业”,“种苦荞为食”。
①官署名。(1)三国魏置,尚书台诸郎曹之一,掌水道工程舟楫桥梁之政令,以水部郎为长官。西晋及东晋初沿置,东晋中省。南朝复置,隶都官尚书,仍以郎(郎中)为长官,资深者称侍郎。北魏、北齐亦隶都官尚书。隋代
北宋开宝六年(973)改大昌县盐泉所置。治今巫溪县。辖境相当今重庆巫溪县及巫山县北部地区。属夔州路。元至元二十年(1283)改为州。
?—1647清满洲正白旗人,佟佳氏。大臣扈尔汉第四子。初授牛录章京。崇德二年(1637)以攻明皮岛功,赐号巴图鲁,寻擢固山额真。顺治元年(1644)入关后,屡立军功,晋封三等子。旋死。
①北魏天兴三年(400)改安州置。治卢奴县(北齐改为安喜县,今定州市)。辖境相当今河北满城县以南,安国、饶阳等县以西,石家庄、井陉、藁城、辛集等市、县以北地区。隋大业三年(607)改为博陵郡,九年改为
官名。西晋武帝置,亦称护南蛮校尉。治襄阳。四品。东晋初省,后复置,改治江陵。十六国后赵、前燕、后燕亦置。南朝宋四品。宋孝武帝时省,齐高帝建元元年(479)复置,三年省。延兴元年(494)复置,明帝时又
宋人。曾任殿中丞、司天监历官等职。皇祐初年奉诏与于渊、舒易简等人改制黄道浑仪、漏刻和圭表。又在皇祐元年(1049)至五年间,测定恒星位置,包括三百四十五个星官距星的入宿、去极度,其观测结果编入王安礼修
年号。(1)五代北汉孝和帝刘钧年号(957—968)。英武帝刘继元沿用(968—973)。凡十七年。(2)金太宗年号(1123—1135),熙宗沿用(1135—1137)。凡十五年。
1793—1867清河南商城人,字叔滋,又字芝台。嘉庆进士。咸丰元年(1851)出任刑部尚书,充实录馆总裁。旋调任工部、吏部。太平军起,为筹款事建议清廷开办捐输,并主张令各省巨富报效。八年会办五城团防
即“木特斡里伯克”。
古为镇安土洞。宋置军民安抚司,隶邕州右江道。元属镇安路,辖境约当今广西德保、天等、那坡等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