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知识>回河之争

回河之争

宋神宗、哲宗两朝对导河东流抑北流的争议。仁宗庆历八年(1048),黄河在澶州商胡埽(今河南濮阳东北)决口,泛滥大名府、恩、冀等州,至乾宁军(今河北青县)东北入海,是为北流(原入海处在今山东利津附近)。嘉祐元年(1056),塞商胡决口,修六塔河,引河回故道。功毕,当夜再决。五年,又在大名(今河北大名东)第六埽决为二股河,经旧马颊河故道,至阳信(今属山东)东北入海,是为东流(下游河道在故道北面)。宋人解决这问题,除嘉祐初对修六塔河即已发争议外,有两次争议:(一)神宗熙宁初,一派主张维持北流,沿岸筑堤以防河水漫流,下游近海部分河床深阔,可作为防御契丹的天然防线;另一派主张塞北流,开二股河以导东流。神宗同意后说,于熙宁二年(1069)封闭北流。同年,黄河又在闭口以南向东溃决。至元丰四年(1081),澶州决口,恢复北流,东流淤塞。(二)哲宗时,回河东流之议又起。论者认为北边以塘泺阻契丹马足,若听任黄河流过,便成平地,无险可倚;又河口若再北移,南岸将属辽界,自河而南,地势平坦,直抵京师,更为危险。反对者则认为塘泺并无军事价值,地形北高,河道不会北移。争论数年,至绍圣元年(1094),封闭北流。但元符二年(1099),河决内黄,依旧北流,东流断绝,回河之争亦息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女营

    即“女馆”。

  • 杨安

    十六国时人。前秦苻坚时历前将军、镇南将军。建元六年(370),随丞相王猛攻前燕,克重镇晋阳(今山西太原西南),平燕后以功赐爵博平县侯。旋为使持节、都督益梁诸军事、梁州刺史。降仇池杨纂后,加都督南秦州诸

  • 参赞军事

    官名。南宋御营使、都督、宣抚使等高级属官,参预军事谋划。

  • 孔融

    153—208东汉鲁国(治今山东曲阜)人,字文举。孔子二十世孙。少聪慧好学。初辟司徒杨赐府,大将军何进举高第,为侍御史。后辟司空掾,拜中军候,迁虎贲中郎将。以迕董卓,转议郎,举北海相,在郡置城邑,立学

  • 绳床

    见“胡床”。

  • 清流苑

    官署名。明永乐五年(1407)置,北京苑马寺六监二十四苑之一。属香山监。设圉长一人,从九品,下分各群,设群长,掌牧养马匹,以备军需。十八年并入太仆寺。

  • 上下四府

    金官制:左、右丞相与平章政事二人为宰相,尚书左、右丞与参知政事二人为执政官,号称“上下四府”。居位者多为皇族、外戚及女真人有战功、预机要者,其次为奚、霫、契丹人之有门第者,最后参用进士。

  • 除书

    朝廷除授官职的文书。朝廷决定某人任某职后,由吏部发出除书,并送达受任者。在吏部留有底案。

  • 铁桥志书

    书名。清朱潮运撰。六册。成书于清康熙三年(1664),系木刻本,现藏北京图书馆善本部。记贵州关岭盘江桥。分一、碑文志序;二、序文,盘江考,铁桥志书登临题咏姓名;三、崇祯御制碑及诏书,盘江源流图。后三部

  • 郊社令

    官名。郊社局、郊社署长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