折帛钱
南宋杂税名。特指“东南折帛钱”,分夏税折帛与和买折帛。始征于建炎三年(1129)。后两浙路上供丝帛一半折纳,绢一匹折纳钱二贯。绍兴二年(1132),诸路均如两浙例,上供丝帛,并半折钱。此后钱额不断提高,绍兴十七年规定,两浙分别为七贯与六贯五百文,江东为六贯文。
南宋杂税名。特指“东南折帛钱”,分夏税折帛与和买折帛。始征于建炎三年(1129)。后两浙路上供丝帛一半折纳,绢一匹折纳钱二贯。绍兴二年(1132),诸路均如两浙例,上供丝帛,并半折钱。此后钱额不断提高,绍兴十七年规定,两浙分别为七贯与六贯五百文,江东为六贯文。
官名。南朝梁置。天监七年(508)定为施用于境外武职二十四班中的十六班,拟智武将军等号。大通三年(529)定制后依旧。
即“百井”。
又称弃芒论芒赞。唐时吐蕃第二代赞普。公元650—676年在位。松赞干布孙。即位时年幼,由大相禄东赞掌理国政。
与“相分”、“见分”、“自证分”同为佛教法相宗大乘有宗认识学说,合称“四分”。“证”者,证明之义,“证自证分”,即对“自证分”的证明。指识自体所具有的判断是非的功能。据《成唯识论》卷二,“见分”能知“
北魏时敦煌人。高昌王。太和五年(481),高车王阿伏至罗杀高昌王阚首归,立之为王。后为国人所杀。
一称历山。在今山东济南市南郊。因岩石镌佛,遍布山崖,故名。相传舜耕稼于此,又称舜耕山。山崖多北魏及隋唐石刻佛像。有龙泉洞、观音堂等名胜古迹。
约1879—1916清末河南嵩县人,原名天从,字旭九,号光复。早年因对清廷不满,入羊山聚众,打富济贫。宣统二年(1910)游日本,归国后在山上设立学堂,兴办牧畜。武昌起义后,率众在豫西响应,被举为临时
470—526南朝梁吴郡吴县(今江苏苏州)人,字佐公。少勤学,善属文。齐时举本州秀才,为竟陵八友之一。起家议曹从事。梁时官至太常卿。武帝使作《新漏刻铭》、《石阙铭记》。冠绝当时。有集二十卷行于世。
即《韩勑造孔庙礼器碑》。东汉碑刻。隶书。桓帝永寿二年(156)立。碑中记述鲁相韩勑修饰孔庙、制造礼器等活动。碑阴及两侧刻当时资助立碑官吏姓名及钱数。书法瘦劲雄强,前人评价很高,为学汉隶者所重。礼器碑
在今广西钦州市西南。唐长庆三年(823),黄峒蛮破钦州千金镇,即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