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历史知识>拜纛

拜纛

纛为古时军队或仪仗队的大旗。“拜纛”即拜祭军旗。后金天聪二年(1628),始定制凡皇帝亲征,先于堂子内门外,率从征将士行拜纛礼。礼成,銮驾启行,领侍卫内大臣、引纛侍卫率亲军举纛跟随。凯旋则拜祭随营旗纛。命将出征也要行拜纛礼。各省祭纛,则遣武官戎服行礼。雍正初,定为三年一祭。旗纛平时均藏于内府,拜祭时则陈设之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东京司宪中大夫

    官名。北周大象元年(579)置。东京(今河南洛阳)秋官府司宪司长官,正五命。职掌与司宪中大夫略同。隋开皇元年(581)罢。

  • 冀缺

    ?—前597春秋时晋国人。因其先人食采邑于郤、冀,故名冀缺,亦称郤缺、郤成子。其父冀芮谋害晋文公未成被杀,他归耕于冀(今山西稷山北),文公即位后,经胥臣推荐,任下军大夫。晋襄公元年(前627),伐狄有

  • 京畿道

    ①官署名。清代都察院所隶十五道之一。设掌印监察御史及监察御史,均满、汉各一人。属官有笔帖式、经承等。掌稽核直隶、盛京刑名,稽察内阁、顺天府及大兴、宛平二县事务并参治院事。初制,京畿道给印信,但不设专员

  • 铁制停泊工具,又作猫。明焦竑《俗书刊误》:“即今船首尾的四角叉,用铁索贯之,投水中使船不动摇者。”约出现于六世纪,当时顾野王《玉篇》已收入“锚”字。宋元时多有使用,明后取代木、石碇,为船舶所通用。早期

  • 仁部

    官署名。渤海国左六司之一,以卿为长官,下设郎中、员外。

  • 同谷县

    西魏末改白石县置。治今甘肃成县。为广业郡治。隋属河池郡,唐属成州。乾元二年(759),诗人杜甫寓此,感伤安史离乱,作《同谷七歌》。宝应元年(762)地入吐蕃。咸通十三年(872)复置。后为成州治。蒙古

  • 刚成君

    即“蔡泽”。

  • 刍藁

    秦汉实物税的一种。刍为饲草,藁为禾杆。《睡虎地秦墓竹简·秦律十八种·田律》:“入顷刍藁,以其受田之数,无貇(垦)不貇(垦),顷入刍三石,藁三石。”按田亩与田租一并交纳。汉代又称藁税。西汉末,刍、藁税也

  • 郊社令

    官名。郊社局、郊社署长官。

  • 石君宝

    即“石盏德玉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