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衙门
上海会审公廨的俗称。
上海会审公廨的俗称。
蒙古语官吏之意。准噶尔参预最高政务官员。相当于枢密大臣或宰相。处理有关鄂拓克和昂吉的一切重大事件。定员四名。
元江宁(今属江苏南京)人,字文璧。曾从杨维桢学,工诗、书、画,时号三绝。元末居松江。明初为抚州知府。著有《灌园集》、《偏旁辩证》,均佚。传世图画有《春山清霁图卷》、《乔岫幽居图轴》等。
回鹘㕎馺可汗原来之称号。
干(幹)三国时冯翊(治今陕西大荔)人,字公伸。出身寒门,好击剑。建安初,举孝廉,除蒲阪令。后拜议郎参州事,七年(202),参与征讨袁尚所置河东太守郭援。十一年复献策捕并州太守高干,以功封武乡侯,迁弘农
春秋末鲁国南武城(今山东费县)人。点一作蒧,名点,字晳,或说字子晳,亦称曾晳。曾参之父。孔子学生。笃信孔子学说,在自述志向时,曾得到孔子的赞许。
学校名。清光绪三十一年(1905)由天主教传教士在山东青岛开办。学生以曾经读书识字者为合格,并分内班、外班两种,分别教授。其中内班住堂,在校食宿,学制三年;外班每日走读,学习至少一年。主要课程为德文、
官名。西汉置,武帝任太仆公孙贺为之,统兵出征。东汉末一度地位较高,在九卿及卫将军之上。三国魏后地位稍降,为将军名号。魏、晋、南朝宋皆为五品(一说魏为三品)。十六国前梁亦置。南朝梁天监七年(508)定为
官名。西汉武帝始置,皇帝出行时掌副车,秩比二千石。为侍从近臣,常用作加官。东汉员五人,名义上隶属光禄勋。魏晋沿置,与奉车都尉、骑都尉并号三都尉,多用作宗室、外戚、功臣子、贵族、亲近之臣的加官,或亦加于
?—1450明广东南海(今广州)人。因事下狱。正统十四年(1449)发动囚徒反狱,旬日至万余人。进围广州城,重创官军。自称顺民天王,建元东阳。次年,巡抚杨信民诱降,欲受抚。官军乘机进击,兵败身死。
太平天国著名战役。清咸丰三年(1853)太平军攻克九江,由林启容镇守,以屏障天京(今南京)。五年,曾国藩率水陆师进逼九江,水师大败,陆师久围不克,撤围而去。六年,湘军陷武昌,再次进逼九江,环攻六昼夜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