郑献公
春秋时郑国国君。公元前513—前501年在位。名虿。郑定公之子,继定公即位。郑献公八年(前506),晋定公假周王室之名会诸侯于召陵(今河南偃城东),郑与会。十三年,执政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。是年死。
春秋时郑国国君。公元前513—前501年在位。名虿。郑定公之子,继定公即位。郑献公八年(前506),晋定公假周王室之名会诸侯于召陵(今河南偃城东),郑与会。十三年,执政驷歂杀邓析而用其竹刑。是年死。
官名。金元皆置,县衙和录事司各设一员,为首领官。掌衙门文书事务和管辖吏员。由路府州县司吏考满充任,一般可升为吏目。明沿置,为各县首领官,未入流。掌出纳文移。凡县不设县丞或主簿,则领丞、簿职,掌粮马、捕
元巩昌盐川镇(今甘肃漳县)人。汪惟正次子。成宗时,任巩昌等处便宜都总帅。泰定帝时,任陕西行御史台御史中丞。文宗时,任四川行省平章政事。至顺元年(1330),讨云南伯忽等之叛,奉命调遣马匹、兵器、军官俸
书名。清江夏无锥子(张汉)撰。抄本。录诗五十四首,每首后有注,记咸丰三年(1853)太平军攻克武昌后情况,涉及太平军纪律、讲道理、服装、称呼、妇女政策、宗教仪式、东王祭孔等事。收入《太平天国资料》。
汉代官府依事务繁简有剧平之分,剧曹即事务繁杂的办事机构。东汉尚书分六曹,常曹有令史三人,后剧曹另增三人。
官名。北魏时鲜卑族称主帅为“大”。城大,即城主或一城之长。
?—815唐时渤海(今山东滨州)人。官太守。元和九年(814,日本弘仁五年),与副使高景秀出使,入日京献国书。能诗,与日僧空海及诸臣唱和。次年归途遇风感疾卒。
元官马名称。元代东起耽罗(今朝鲜济州岛),北逾火里秃麻(今贝加尔湖附近地区),西至甘肃,南及云南,置牧地十四处,由太仆寺统领。所养马匹于左股烙官印,故称大印子马。
1814—1864清北京人,一说安徽或浙江人。名胜奎,行二,字子英。道光年间为工部小吏,因串戏被革,遂下海搭和春班,工老生。道光二十五年(1845)入四喜班。仪表修伟,善演帝王贵胄一类脚色,以“王帽戏
书名。清孙希旦撰。六十一卷。作者首取东汉郑玄《礼记注》、唐孔颖达《礼记正义》,删其繁,掇其要;次及宋元以来诸经说,苟有未当,则断以己意。评考名物制度,务求确有依据。学宗程朱,其经解多从朱熹之说。谓《经
本战国齐刚邑,西汉置县。治今山东宁阳县东北。属泰山郡。东汉属济北国,三国魏属东平国。西晋改为刚平县,南朝宋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