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中俄瑷珲条约

中俄瑷珲条约

沙俄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。即《中俄瑷珲和约》,习称《瑷珲条约》。清咸丰八年(1858),黑龙江将军奕山与沙俄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瑷珲(今黑龙江省爱辉)签订。康熙二十八年(1689)签订的中俄尼布楚条约》,只暂时制止了沙俄对黑龙江流域的进一步侵略,但其侵占中国领土的野心未变。道光二十七年(1847),沙俄任命扩张主义分子穆拉维约夫为东西伯利亚总督,在沙皇政府授意下,积极准备侵吞中国领土,从1854年夏至1857年夏,连续四次武装入侵黑龙江流域,整个黑龙江以北地区已经被其占领。咸丰七年十二月末,英、法侵略军攻占广州,接着进攻天津,威胁北京,沙俄乘机诱迫清政府签订已被其占领的割地条约。奕山在沙俄武力威胁和恫吓下,只对俄方提出的方案作了小的修改,于五月八日在条约上签字。共3条。主要内容:黑龙江以北、外兴安岭以南的中国领土割予俄国;瑷珲对岸精奇里江(今结雅河)以南中国满族人等聚居的小块地区(后称江东六十四屯),保留中国方面有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;规定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,为中俄共管。沙俄通过此条约,从中国割去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,并为吞并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规定了过渡步骤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木氏宦谱

    丽江军民土知府木氏(纳西族)历代父子联名的谱谍。亦称“丽江木氏宦谱”。原谱题名“玉龙山灵脚阳伯那木民贤子孙大族宦谱”。始作于明正德(1506—1521)年间,出※木公(1494—1553)手,自后时有

  • 纳昂

    参见“德昂族”(2520页)。

  • 多仁班智达传

    藏文书名。西藏贵族学者多仁丹增班觉著。成书于18世纪中叶。著者出身“噶细瓦”(藏语意为“四喜”)家族,祖父贡布欧珠饶丹,被清朝封为“公爵”,尊称公班智达,居拉萨之官邸名“多仁”,故以名书。该书主要记载

  • 吉尔特斯托依

    新疆哈萨克族婚俗之一。又译“吉尔提斯”。意谓送给女方婚礼用品。当男女双方缔结婚约时。男方须向女方交纳一定数量牲畜,作为聘金,称“哈楞玛勒”。尔后,男方须请亲朋邻里聚集一起,将用大毛毯包裹起来的结婚用品

  • 何锁南普

    即锁南普。东乡族地区土司始祖。河州(今甘肃临夏)右丞里(今东乡族自治县)人。东乡族。一说藏族或蒙古族。元至正(1341—1368)末年,任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,驻守河州。明洪武三年(1370),归附明

  • 永兴宫

    契丹王朝所置宫卫名。契丹语称作“国阿辇斡鲁朵”(“国阿辇”意为“收国”,“斡鲁朵”意为“宫”)。为辽太宗※耶律德光所置宫卫。宫卫制是契丹一种特殊的政治制度。《辽史·营卫志》:“辽国之法:天子践位置宫卫

  • 刀栋梁

    1886—1943民国时期云南西双版纳※召片领(意为“广大土地之主”)。傣族。车里军民宣慰使※刀承恩子。民国十六年(1927),父卒,继为宣慰使。与民国政府所派流官柯树勋共管地方政权,区县与土司并存,

  • 泉州三贤、四贤墓

    中国伊斯兰教古墓之一。在福建泉州东郊灵山南麓半山腰。相传,唐武德(618—626)中,默德那国(今麦地那)圣人穆罕默德门徒四大贤人来朝,传教中国,一贤传教广州,二贤传教扬州,三贤沙谒储,四贤我哥仕传教

  • 晋北自治政府

    日伪政权。抗日战争时期由日本帝国主义导演,于山西省北部组建的伪政权。芦沟桥事变后,日本侵略军在侵占绥远、察哈尔过程中,即着手组建伪政权。1937年9月13日,日军侵占大同后,10月15日即在大同成立晋

  • 靺鞨

    隋唐时东北少数民族名。一作靺羯。来源于挹娄(肃慎)。其名初见于北齐河清二年(563),为南北朝时“勿吉”同音异译(一说为勿吉转换读音而成靺鞨,今有人认为是“貊貉”转音)。下分众多部落,著名者有粟末、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