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罕和卓
清代新疆伊斯兰教黑山派和卓。又译札干和卓。原名雅库布。维吾尔族。叶尔羌(今莎车)人。黑山派首领※达尼雅尔和卓长子。雍正八年(1730)左右,被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授为叶尔羌阿奇木伯克。噶尔丹策零死后,准噶尔封建主内讧,与弟尤素甫和卓谋自立,为达瓦齐所怨。乾隆二十年(1755),清军定伊犁,大和卓木布拉呢敦奉命招抚南疆,遣兵与布拉呢敦战于乌什,兵败,退守喀什噶尔(今喀什)。后因部众哗变,走叶尔羌。复败,被擒杀。
清代新疆伊斯兰教黑山派和卓。又译札干和卓。原名雅库布。维吾尔族。叶尔羌(今莎车)人。黑山派首领※达尼雅尔和卓长子。雍正八年(1730)左右,被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策零授为叶尔羌阿奇木伯克。噶尔丹策零死后,准噶尔封建主内讧,与弟尤素甫和卓谋自立,为达瓦齐所怨。乾隆二十年(1755),清军定伊犁,大和卓木布拉呢敦奉命招抚南疆,遣兵与布拉呢敦战于乌什,兵败,退守喀什噶尔(今喀什)。后因部众哗变,走叶尔羌。复败,被擒杀。
?—1337元至顺至元间黎族人民起义领袖。海南岛琼山县人。因不堪忍受元朝地方官府在黎族地区的苛扰,于至顺二年(1331),在琼山竖旗聚众,号召黎族人民奋起反抗。与同期起事的王官福、王六县、王周等相呼应
德昂语音译。为分布在云南潞西等地德昂族的自称。因其妇女筒裙颜色中灰白色明显,故被当地汉族称为“白崩龙”。
西夏法律著作。系西夏《天盛改旧新定律令》之后的修改本。写本,蝴蝶装,页面有23×17厘米、20.5×14厘米、21×13厘米、20×12厘米多种,共1000多页。以法律形式规定了西夏的政治、经济、军事
?—1578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。又称野邓台吉。因领有土默特所属把林部,故习称把林台吉。孛儿只斤氏。※俺答汗第五子。驻牧于大同阳和(今山西阳高县)塞北五百里处的歹颜那失机。隆庆五年(1571),受
即“旻宁”(1413页)。
南北朝时东荆州地区诸民族的总称。以地名为族称。分布在今河南泌阳东南。北魏景明四年(503),族人樊素安举兵,称帝。正始元年(504),其弟樊秀安亦起事,后为左卫将军李崇等所平。其后裔大多与汉族融合。
清与民国时期官署名。全称“阿力路协领公署”。“力”,一作“里”。因所管居民分布在阿力河一带而得名。康熙年间(1662—1722),清廷为加强对鄂伦春族的管理,在设立布特哈总管衙门的同时,根据鄂伦春族的
北魏在都城洛阳安置江南归附者之场所。一般江南归附者先被接待于金陵馆,后赐宅归正里。位于城南宣阳门外永桥南,御道西。民间号为吴人坊,南来投附者,多居其内。近伊、洛二水,任其习御。里有3千余家,自立巷市,
①中国北方一些民族的官员或荣誉称号。源于突厥语,意为“自由自在清闲之人”。为突厥、契丹等民族的官员。《旧唐书·突厥传》作达干,《辽史》作达刺干,《辍耕录》作答剌罕。自蒙古成吉思汗起,作为荣举称号,平民
?—1731清代蒙古王公。苏尼特部人。博尔济吉特氏。元太祖※成吉思汗后裔,郡王※萨穆扎第五子。康熙三十七年(1698),袭札萨克多罗郡王。三十八年,以追击察哈尔部之巴尔呼逃众,受嘉赏。五十五年(17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