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回族宴席曲

回族宴席曲

回族说唱艺术。俗称“家曲”。回族举行婚礼时,邀请民间歌手演唱的曲调。流行于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青海、宁夏、新疆等回族聚居地区。分散曲、叙事曲、五更曲、说唱曲(也称“打调”)和酒曲等五种。其传统演唱形式有独唱、齐唱和对唱等。据考证,系由元初的一种民族民间散曲演变而来。青海民和县和化隆回族自治县歌手还进行化妆。一般还伴有原始舞蹈动作和溶入拳术,故多用拳术名之,如“鹞子翻身”、“黑鹰展翅”、“雁落平沙”等。基本上是2人或4人对歌对舞,众人伴唱。每首曲调,一般都有固定的动作,其舞姿刚健挺拔、潇洒奔放。其曲调婉转柔和、优美轻快、节奏性强。很适宜于舞蹈。一般一词一调,也有一词多调者。内容多演说历史故事和传说,也有将回族习俗及道德观念编成曲词者。除有的表达传统爱情故事外,一般不直接表达爱情。词讲究文雅。均由男子演唱,妇女不能参加。代表作有:《方四娘》、《送兵》、《虎狼马》、《莫奈何》、《黄菊花》、《高大人领兵上口外》、《白娘子》、《孟姜女》、《昭君娘娘过北番》等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伏羲

    中国神话中的人类始祖。又称包牺、宓羲、伏戏、庖牺、炮牺等。传说为华胥氏所生,“大迹出雷泽,华胥履之,生宓牺”(《诗含神雾》)。曾作八卦,“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”(《周易·系辞》),“结绳为网以渔

  • 尚右

    蒙古族习俗之一。以右为尊贵。如元代朝会时,君主位置居右,皇后居左,其下座位亦如此,宗亲坐右方,贵妇坐左方。即使在平民幕帐中,亦是男子坐右方,妇女坐左方。成吉思汗分封宗亲,诸子封地在蒙古本土之右,诸弟封

  • 按只䚟

    见“野里知吉带”(2046页)。

  • 乌林答部

    辽、金时女真诸部族之一。分布于孩懒水(又称海罗伊河,今牡丹江支流海浪河)流域。以部名为姓氏。完颜部首领石鲁(昭祖)时,恃强数与完颜部构难、兵败。乌古迺(景祖,1074年前在位)嗣位后,施计谗于辽,借助

  • 素姑

    一作拽剌。五代时期奚族部落联盟首领。前首领※扫剌子。后唐明宗天成四年(929),父死代立。与后唐友好,常遣使往来。后唐灭亡前夕,于清泰二年(936),欲背后唐投契丹,得后唐末帝李从珂抚慰。年底,后唐亡

  • 瑶老制

    过去瑶族地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。由群众推选懂本民族历史,有丰富生产经验,办事公正,为群众所信赖的老人组成。主要职责是组织本村寨生产活动,主持宗教活动,按习惯法调解群众纠纷和维护社会治安,并组织群众

  • 析纥便部

    见“纥便部”(945页)。

  • 渠复累

    汉属国大且渠(大首渠)。匈奴人。武帝元鼎五年(前112),以击匈奴有功,被封为昆侯。卒,子乃始嗣。

  • 谿卡

    藏语音译。元代已有明确记载,明代已趋完善。原意庄园。藏族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后,为农奴主阶级在农区经营管理其领地、属民的主要组织形式。按领主类别的不同,分为雄(官家)谿、曲(寺院)谿、格(贵族)谿3种。

  • 婆娑府巡检司

    见“婆娑府路”(2128页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