找词语>历史百科>民族起源>孔雀舞

孔雀舞

傣族民间舞蹈。傣语称“防诺”或“戛洛拥”。流行于云南西双版纳、德宏、耿马、孟连等傣族地区。多在节日或喜庆日于场院、草坪、坡地或大路旁表演。舞者1人或2人均可,身着形似孔雀翅膀的饰物,脸戴白净面具,舞姿多摹拟孔雀动作,已形成出窝、下坡、起舞、找水、照影、饮水、洗澡、展翅等一套比较固定的程式。舞蹈动作的特点是:以膝部柔美的起伏,身体和手臂丰富多彩的三道弯造型,柔中带刚的动作韵律,小腿的敏捷运用,加以提气、收腹、挺胸和头部、眼神的巧妙配合,具有浓郁而独特的民族风格。以体态的曲线变化与腿、手、眼的灵活运用体现孔雀的性格特征。以象脚鼓、铓锣、钹等伴奏,能随舞蹈动作变换节奏,表演时舞者居中,观众呼应助兴。傣族人民认为,孔雀性格温和,是美丽、善良、吉祥、幸福的象征,故为广大傣族人民所喜爱。

猜你喜欢

  • 宗喀巴传

    书名。全称《世间怙主法王宗喀巴广传》。楚杰王却吉受西藏工布泰钦林寺学者之鼓励而撰。成书于1843—1845年。原书为拉萨木版。详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洛桑扎巴的一生(1357—1419)。有

  • 唐代吐蕃社会中奴隶阶级的一个阶层。公元654年,吐蕃大相噶尔东赞域松召集诸部首领集会,议定划分吐蕃社会阶级及等级。其中有武士阶层“桂”及“庸”。“庸”又称“庸之人部”,简称“庸部”,该部所属奴隶阶级中

  • 拉尊纳旺丹增

    见“额尔德尼伊拉古克三呼图克图”(2538页)。

  • 坎城

    西域古城名。见《新唐书·地理志》。《新唐书·西域传》作建德力城,又曰拘弥城,即宁弥故城。《大唐西域记》作媲摩城。在于阗东300里,建于德力河东。拘弥见《后汉书·西域传》,为东汉西域城郭之国,居宁弥城。

  • 元仁宗

    见“爱育黎拔力八达”(1899页)。

  • 忠顺夫人

    见“三娘子”(50页)。

  • 吐奚爱弼

    见“古弼”(439页)。

  • 却藏呼图克图四世

    见“罗桑图登热吉”(1424页)。

  • 杨黼

    明代白族学者、诗人、书画家。号存诚道人,别称桂楼先生。云南太和县(今大理市)下阳溪人。谓“九隆族之裔”杨连五世孙,元代大理总管书史杨保继子,世代为宦。约生于明洪武(1368—1398)初年。以书香门第

  • 梁弥忽

    宕昌羌国王。又作弥忽、梁瑾忽、瑾忽、梁瑾慈。开国主※梁懃之孙。北魏太平真君九年(448),遣子梁弥黄奉表献方物,求内附。魏太武帝遣使封其为宕昌王,封弥黄为甘松侯。自足,世修职贡,卒,孙虎子(一作彪子)